时事政治论文 论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9
/ 3

第一、在政治上,世界格局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出现令人瞩目的“和平转型”,①世界进一步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主题也从超级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竞争和近于零和的游戏转变成为民族国家对民主、和平和发展的关注。

具体说来, 后冷战时期的“力量的多样化”(persification of power)不仅体现在如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相互作用上。②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地位提高;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俄罗斯在稳定国内政局和恢复经济上取得进展,努力保持其大国地位;日本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并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印度、巴西、东盟等新兴大国和国家集团在国际上都十分活跃,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③当然,美国凭借其冷战后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特别是凭借近年来的优势,仍然力图把冷战期间的西方盟主地位扩展为全球领导的霸权地位,建立由它主导的世界新秩序,④对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已有所警觉并做了相应的准备。

第二、在经济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全球化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已成为推动世界剧变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使生产、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创造出一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另一方面, 这个复杂的过程也给各个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国家间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妥协来缓解或尽可能避免对抗或冲突,已经成为越来越被认可的国际行为模式。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个体利益与国际社会总体利益、国家自主与“国际治理”之间应当维持一种彼此兼顾和协调的关系;国家间的竞争、对立和冲突应当通过协调和相互合作来解决。⑤国际关系民主化描绘了未来的国际体制中各国友善融洽、世界永享和平的美妙图景。虽然目前由于对“民主”概念本身理解的分歧,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界定难度非常大,⑥但是随着20 世纪90 年代“第三波”民主化转型的高潮,主张各国平等对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的背景, 使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宗旨、不同性质的国家在分裂对抗的同时也注重对要求国际制度建设进行相互磋商,⑦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例如反恐、走私、贩毒、环境保护等等进行对话和合作。

第四、虽然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争论最大的一个焦点, 但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国家间合作发展的大方向。当今世界有近200 个国家,60 多亿人口,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造成了其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不同。世界的多样性为各国发展关系增加了难度,如何克服障碍、相互交流和补充,同时根据各国具体的国情如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来共同制定人类发展的大战略,又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①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一起,相互学习,力争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解、紧张、冲突和国际性的灾难。与时俱进的“时”字,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来思考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努力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同时富于创造性。

具体说来,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外交有三个最基本的利益与需求:(1)发展利益及需求,即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目标,争取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2)主权利益及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实现国家统一;(3)责任需求及利益,即在亚太区域发挥积极的、逐渐上升为主导性的影响,努力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被公认为起建设性作用的国家。②这些利益和需求要求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要做到通观全局、统筹未来,我们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共创中国外交未来更为光明的局面;同时,我们也要超越中国一国的内政和外交实践来看中国外交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为今后中国外交与世界进一步“接轨”,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和创新。

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中国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靠的是和平发展,走的路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平等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西方一些有眼光的学者已经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

  比较而言,在衰落了100多年之后,中国目前的这次崛起与历史上的几次兴起差别很大。一方面,这次崛起发生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和市场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中国的周边地区活跃着很多强国。另外,

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特别是亚洲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在基本和平的环境下,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经济起飞,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道路。这些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实践上的认识基础。

中国的这次崛起与以往崛起不同的是,从意识形态看,世界正处于后冷战时代,前苏联和东欧等共产主义政权相继解体,共产主义运动处正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阵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全球角度看,经济一体化在曲折中发展,反全球化浪潮引发全球关注,但还不可能改变这一历史进程,市场、信息、资本、通讯和交通使世界联系更为紧密和快捷,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融入经济一体化进程。从世界格局看,两极格局结束后,一超多强和南弱北强的格局还难以短期内改变,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和新型安全相互交织。和平、发展和合作、人权仍是世界的主流。从周边环境看,大国介入、历史纠葛、领土争端、资源争夺、大规模武器扩散和意识形态使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呈现非常复杂的局面,尤其是东亚首次进入中日二强时代、本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使中国既面临难得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严峻挑战。
崛起不仅要关注GDP,同时还要关注综合国力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素质、基础设施、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体制、企业竞争力、金融体系、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人才资源、民主法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思想学术、外交策略、国际贡献和影响力。还包括当前更为忽视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民心向背、预见性、协调力、号召力、鼓动性、威信力、社会动员力和国民性、人格魅力等重要因素。而这些方面中国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就当代社会而言,国家竞争力基本上从四个层面展开,最外层是军事实力,其次是企业和产品,再次是制度和管理,最核心层是文化和价值。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职业化水准快速提高,科技强军向纵深挺进,但是同美国比较,还有很大距离,短期根本无力挑战美国的世界军事霸主地位。中国经济发展20多年来快速并且持续,但是它的发展主要依据旧体制下的“浮财“和非体制和科技的因素。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还相对弱下,即使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相比也逊色不少,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比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国际品牌为0。企业科技落后于西方,而管理更是落后,高级管理人才短缺严重,有经验和高水平的经理人才非常难得,缺口很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桎梏。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宪政还有漫长复杂艰巨的路要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面临很多最后的的棘手问题,行政体制改革几次推动均以失败告终。开放、多元的先进文化遭遇强大的保守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的抵制,价值碰撞尤为激烈。国家竞争力还要面对多层次的艰巨困难和挑战,面临的所有问题和矛盾都是以此为核心的,与此密切关联的,解决了他们,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接了。
回顾中国近代史历史我们会发现非常另人吃惊的现象。1820大清王朝的GDP竟然高居世界第一,第二为是印度和法国,西方最发达的国家英国才排在第四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8。7%,而其他三国合计才占26。5%。清王朝当时还是一个经济总量巨大和经济繁荣的国家。但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力量对比下西方国家还是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因此那种认为中国强大就四处侵略扩张的历史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而且从1840年开始的近代史,贯穿了国家建设,遭遇外国破坏,再进行国家建设,再遭遇外国破坏的建设和破坏轮回的主线。所以中国在当今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不可能自己抛弃已有的国际大环境,四处扩张侵略。中国真正的重点还是内部发展和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康。这一战略重点是不会被自己摈弃的。
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外交宗旨和国家发展重点决定的。但是人类社会还远未达到完全成熟理性的历史时期,”伪文明“还将持续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和平战略的主观选择未必会成为现实。它至少要面对历史惯性、人性弱点和国家关系三大方面的巨大挑战。具体而言,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东突建国、西藏分裂、中日争端和中美关系等现实问题还不可能是外交和协商所能全面破解的,非和平方式仍是必要的保留方式。强权政治和暴力手段由来已久,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历史遗迹,一相情愿的幻想泡沫只会被历史所无情的打破。人性中的贪婪、固执、争霸和恐惧的弱点决定了国家不可避免沾染上而且受到它所驱使,成为国家一种可能的趋势和走向。这样的国家动态至尽还一直困扰着历史进程,成为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只关注自己民族和国家,煽动狭隘的国家主义。只认为自己国家正确,其他国家都是错误的。只认为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其他都是劣等的。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立场,相互熟知和尊重对方的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结果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自食恶果。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考验是中美关系,死角是中日关系。


所以中国全面崛起要选择如下道路:低投入低耗能低事故率低死亡率的生产体系、循环环利用的资源体系、生态良好的环境体系、能源安全的供应体系、持续创新的科研体系、人才辈出的教育体系、竞争力增强的微观体系、成熟完善的体制体系、自由竞争和安全的金融体系、自由和保护相结合的对外商贸和开放体系、幸福安全的社保体系、公平正义的分配体系、民主法治的政治体系、多元繁荣的文化体系与和睦互助团结的民族关系、协调均衡的国内关系、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外交关系。
中国崛起势头良好,但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轻视,有的还相当严峻,未来仍然充满变数。
进入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多。国际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中国义无返顾的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贫困人口急剧下降,经济排名已经位居世界前十名,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5%左右。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既使中国因免受贫困而陷入再度混乱之中,同时也防止了巨大的贫民潮拥入它国而殃及周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有力带动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特别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免于陷入衰退之中,也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相应的促进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同时也为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有效的遏止了某些国家和集团的非和平行为和动作。
中国政府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和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具有维护世界和平无可替代的法理地位和权威。同时中国作为涯太地区大国和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核大国和军事大国,对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反对单边主义和超越联合国的错误做法,对打击恐怖主义、分裂势力和极端主义,对解决地区热点和难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解决朝鲜核问题、印巴克什米尔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尼泊尔国内战争、缅甸反对派与军人政权、尼泊尔内战、阿富汗重建和南海问题,中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政府成功的和平解决了中越、中俄边界问题就是最好的佐证。中国政府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并且也以实际行动拒绝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多边组织,如上合、东盟地区论坛等,一直本着对话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为解决国际和地区难点问题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中国政府也一直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并且严格履行自己的国际承诺和义务。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过去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正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研究。
作为有着5000多年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一贯倡导文化多元性和多元文化对话机制,完全摈弃了文化的傲慢和自负,积极推动相互交流与和谐共处,反对文化仇恨和漫骂。这与某些大国文化的盛气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合作与和平的文化底蕴以及和谐和睦的久远理念,特别是开放国门以来,信息的丰富和多元化,知识阶层的增长和国内的地位提升。理性和成熟心态的逐渐形成,依法治国政治文明日益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大国国民的自信和宽容都为中国的和平举措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必备之环境。这样的国内文化基石既会避免因国外有意的激怒而陷入歧途,也将对国内的某些偏激势力和冲动言行和力量构成强力制约。
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中国和平文化为解决各种矛盾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宽广的思路。中华民族将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平主义的大旗,为世界的和平作出应有的重大贡献。
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中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在和平崛起中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内在规定和历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