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 ,以鲁尔区自 19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 ,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 ,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 ,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关键字:鲁尔区;逆工业化;工业遗产旅游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the actual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Ruhr in Germany
LI Lei-lei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uhr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Some new concepts and idea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s cas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contextual introduction on de-industrialization of Ruhr since 1970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has played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vitalization of Ruhr area in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usions.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original idea and practic...
Keywords:Ruhr in Germany; de-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1 引言
德国鲁尔(Ruhr)区对于地理学界并不陌生,它甚至是我国中学地理课本的内容之一,在我国最新版的高中地理课本中,德国鲁尔区被写进“传统工业区”,同时也被特别地列为衰退的工业区行列[1]。但是,在旅游界,德国鲁尔区几乎不为人知,即使在德国人心目中,“鲁尔”这个地名也从来不会与旅游、休闲有任何的关联。的确,一个长期以煤炭开采和钢铁重工业的形象闻名于世的地方,是难以具有旅游吸引力、或被社会认知为旅游目的地的。鲁尔长期以来除了工业,还是工业,鲁尔似乎与旅游无关。但本文所要介绍、探讨和证明的是:德国鲁尔区是一个深受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影响、同时根置于西方普遍的传统工业之衰退历史和空间转型的典型区域,鲁尔面对逆工业化过程和区域衰退,显示出区域整治和更新、特别是逐渐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密切结合的空间实践过程,因此,是一个值得区域发展学、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旅游地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将对社会实践和学术探索有重要启发的案例。
2 德国鲁尔区的形象变化: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
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省,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著名的莱茵(Rhein)河的三条支流——鲁尔河、埃姆舍(Emscher)河、利帕(Lippe)河——从南到北依次横穿该区,鲁尔区本身并不是一个行政上和政治上独立的单元,但由于鲁尔区本身的独特性,自1920年以来,鲁尔区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区内各城市组成的协会性质的机构(SVR),也就是现在的区域管理委员会(KVR)的前身,负责区域性的发展事物。1999年鲁尔区的人口为538万[2]。
2.1 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1811年,埃森市就有了著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随后,蒂森公司、鲁尔煤矿公司等一批采矿和钢铁康采恩也在这一地区创建[3]。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大规模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渐使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城镇积聚区,并形成了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等著名的工业城市。
然而,在经历了约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经济衰落,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尤其突出,70年代后,逆工业化过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表1)。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987年鲁尔区达到15.1%的最高失业记录,大大超过8.1%的全国平均失业率[4]。曾经在19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鲁尔区的埃姆舍(Emscher)地区,已经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5]。
表1 德国及鲁尔区逆工业化过程
年份 1957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A 153 133 101 69 46 39 33 27 19 12*
B 123.2 115.5 110.9 91.1 75.9 69.2 64.0 54.6 41.6 25.9
A表示德国煤矿的个数
B表示德国鲁尔区的煤炭产量(百万吨)
*在德国12个煤矿中鲁尔区的煤矿只剩下7个
资料来源:Gesamtverband des Duetschen Steinkohlenbergbaus,Steinkohle Jahresberricht[M].Essen:Jahresbericht.2001.
2.2 逆工业化的影响与社会反应
虽然逆工业化过程被认为是:由于本地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而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的一系列工业衰退的浪潮[6,7]。但是逆工业化过程的区域影响,却远远超出工业和地方经济的范畴。由于大批劳动力的突然失业,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严重的失业问题、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区域内人口下降、城市税收减少、内城衰落、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区域形象恶化和吸引力下降等等[8]。如何对待和处理大量废弃的工矿、旧厂房和庞大的工业空置建筑与设施,成为鲁尔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对此问题的社会反应通常有四种:
(1)彻底清除与毁灭。由于倒闭和废弃的厂房和工矿被视为经济衰退的标志、是地方污点、甚至是地方耻辱,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将这些肮脏、丑陋、粗笨和庞大的东西彻底毁灭,使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毁灭之后再新建。通过毁灭和清除原来的旧厂房和废矿山,得到一些新的空地,并恢复前工业化时期的良好环境,从而可以发展和建设新设施和新产业。
(3)回收再利用。对于一些仍然有回收和利用价值的旧厂房和空置建筑,可以重新回收利用。
(4)综合性开发战略。摆脱了以往对工业废弃地和废弃厂房与设施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发现了工业废弃地的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地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然而,采用第4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战略,特别是通过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来处理工业废弃地和传统工业区衰退问题,从而达到区域复兴的思路,在德国却经历了一个曲折和相当漫长的时间。
3 工业遗产旅游的追溯及其在德国鲁尔区的接受过程
德国鲁尔区虽然在70年代末出现了严峻的逆工业化过程,但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并非首先产生于德国,而是产生于工业化最早、逆工业化也是最早的英国。那么,究竟何为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3.1 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和概念
在西方,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其含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因此,工业遗产旅游在西方通常被当作流行的、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类,但它的理论来源却与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密切相关。“工业考古学”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英国,但直到1950年代才流行起来,它不同于一般出土文物的考古,而是强调对近250年来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9],虽然对矿山、纺织厂、一般性的工厂和设备的文物保护是一件很晚的事情,但是英国的工业文物保护范围目前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包括能源动力产业中的水车、蒸汽机、核电站、采矿业中的矿石场和工矿地、制造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厂、以及纺织、化工、陶瓷等生产领域,还包括谷物交易所(corn exchange)等商业性建筑,甚至工人的住房、工厂主的管理和办公建筑、工业码头等相关建筑乃至整体的工业区都可以成为工业考古的对象和工业文化遗产[10]。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工业遗产”意识,以博物馆形式,特别是科学、技术、铁路博物馆形式保护了大量的工业文物,满足并吸引了部分具有特殊兴趣的人们的旅行和观光,从而使工业遗产旅游得到了最初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但是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发展到工业遗产旅游,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以著名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为例,这个地方从16世纪晚期开始,由于煤炭开采业的大规模发展,而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是19世纪的下半叶这个地方的工业开始衰退,工厂逐渐关门,“二战”末期,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倒闭了,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工业遗产的保护,1980年代开创工业遗产旅游,1986年11月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11],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并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12],1988年共有40万人游览此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达到高峰[13],目前平均每年约有30万人游览此地[14]。英国的工业遗产地在1993年大约有1000个[10],其中被列入国家名册的在1998年就超过了600个[15]。
今天,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工业遗产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难以得到准确的定义,旅游界往往只给出“工业旅游”的概念,而文物与考古部门也只有“工业遗产”的概念。笔者认为,工业遗产旅游就是起源于英国,并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16]。
3.2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的形成与接受过程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与英国一样,都是以长期的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为触媒,但是工业衰退并没有自发地使人们产生将工业旧址和废弃的厂房等当作文化遗产、并与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的观念,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的形成和接受过程,在德国经历了多年的怀疑和犹豫,当人们开始思考对工业废弃地和工业空置建筑的处理、再利用时,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意识到旅游开发的价值和用途[12]。根据本人的访谈调研,鲁尔区的这个过程长达10多年之久,大致经过了4个阶段(图1):
注:IBA是指鲁尔区Emscher Park的国际建筑展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RI表示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oute industriekultu'
图1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起源与发展流程图
(1)否定与排斥阶段。当工业遗产旅游概念最初由少部分来自于民间的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时候,地方政府和公众都对此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人们不相信这些工业废弃地会有任何的旅游吸引力,大部分人甚至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相反,人们宁愿将工业废弃地彻底清除,以便吸引新的工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在1980年代早期,人们主要进行以清除旧工厂为主的更新和改造实践。
(2)迷茫阶段。虽然,人们对新建设充满希望,的确有些新产业在清理过了的原来的工业废弃地上得到了发展,但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业废弃地等待处理,原有的办法并不能填满和置换所有的工业废弃地,而彻底清除工业废弃地也是一个成本高昂的工程,甚至还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方案。例如,拆除位于鲁尔区奥伯豪森(Obenhausen)市的一个工业储气罐(Gasometer),需要花费2000万德国马克[17]。而对于废弃钢铁厂的高炉设施,其拆除费用加上运输费用,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此外,连带处理钢铁和煤焦化工业长期以来沉积在土壤中的重金属工业污染物,也并非易事。于是,人们陷入迷茫与徘徊之中,不知道有任何其他有效的新办法。有些倒闭的工厂和矿山常常被遗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久。
(3)谨慎尝试阶段。严峻的衰退现实逼迫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价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与此同时,英国、美国、瑞典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逐渐促使人们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开始将一些部分尚未清除的旧厂房和工业废弃设施,开辟为休闲和其他用途,例如,一些旧厂房被重新整修变为工业展览馆,一些钢铁厂的鼓风机车间被改装为音乐厅和会议厅,一些仓库被用来开饭馆等等[2]。这一阶段,工业废弃地的再开发以及旅游开发得到了谨慎、零星和初步的发展。
(4)战略化阶段。德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真正标志是“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I(route industriecultural)的策划,这是一条区域性的专题旅游线路,而RI又来自于一个叫IBA计划的区域综合整治和发展计划,RI的策划使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走向了一个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开发。关于这个开发战略,下文将做具体介绍。
4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与特点,可以从两个层次去分析和理解,首先从整个区域来看,属于一个由区域综合整治计划,即IBA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这里称之为区域性一体化模式;其次,从各个独立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点)来看,又大致存在3种具体而不同的开发模式。
4.1 博物馆模式
该模式以“亨利”钢铁厂(Henrichshuette)、“措伦”采煤厂(Zeche Zollern Ⅱ/Ⅳ)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Zollverein)最为典型。亨利钢铁厂,位于一个保留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历史古城——哈廷根(Harttinggen)。该厂建于1854年,1987年倒闭关门,厂内的部分设施曾经由中国某钢铁厂拆分与收购。目前该废弃钢铁厂已经变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设计了一个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其中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从而大大吸引了亲子家庭旅游者。此外,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承担,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同时也激发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氛围。
措伦采煤厂位于多特蒙德(Dortmund)市,规模较小,厂房建筑保存得比较好,新翻修的厂房和办公楼的古典风格得到了展现,使这个地方看起来不象工厂,而更象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大学[17]。此外,利用废旧的火车皮改装成园内的游览工具,也十分有吸引力。目前该地主要以室内展览为主,旅游纪念品开发得比较丰富。这个地方同时还是威斯特法伦(Westphalian)省工业博物馆(WIM)的总部所在地,WIM旗下有8个这样的工业博物馆。
而“关税同盟”(Zollverein)是埃森(Essen)市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1847年煤井开始运行,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煤井,世界第2大钢铁公司。1986年12月煤井停产,被省政府列入历史文化纪念地。1989年由省政府的资产收购机构(LEG)和埃森(Essen)市政府共同组建成管理公司(Bauhutte Zeche Zollverein Schacht XII Gmbh),永久性负责该地的规划与发展。1998年省政府和市政府还成立了专用发展基金。2001年9月该地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德国第3个获此殊荣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目前,“关税同盟”煤矿区已变成博物馆对公众开放,2000年,约有3万多游客访问此地。该矿区内部的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有时侯被用于举办当地社区儿童艺术学校的表演场地。而焦碳厂基本保留下来,部分被改造成餐厅、儿童游泳池,也可举办会议和节事活动。“关税同盟”具有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具有很强的现代艺术感染力,事实上,这里除了吸引游,还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和创意、设计产业的公司/协会/社团/机构等,成为它们的办公场所和作品展览场地。据该地负责人介绍,这个地方将发展为德国的工业艺术/现代设计产业中心。
4.2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位于杜伊斯堡(Duisburg),原为著名的蒂森(Thyssen)钢铁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年停产。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Landscape Park)。该园面积广阔,约2.3平方公里。里面的活动最为丰富和多样,例如,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而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也已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进行别具生面的演出活动,投资上百万德国马克的艺术灯光工程,更使这个景观公园在夜晚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此外,自行车爱好者也可奔驶在广阔园区的绿色海洋里,生态爱好者则可以随处欣赏到厂区内独特的恢复性生态景观。
位于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的“北极星公园”(Nordstern Park)也属于一种大型公共游憩空间的开发模式,公园入口处高高的煤井架表明了这个公园建立在一个煤矿废弃地上,该地视野开阔,可以举办各种大型的户外活动,事实上该地就因曾经举办过全国花园展而闻名,最重要的是,该地与著名的埃姆舍尔(Emscher)河连为一体,而埃姆舍(Emscher)河曾经是鲁尔工业区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排污河,但经过治理以后,它已变成了一条旅游和休闲河,滨水区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使这个游憩空间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
4.3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奥伯豪森(Oberhausen)的中心购物区(Centro)。Oberhausen是一个富含锌和金属矿的工业城市,1758年这里就建立了整个鲁尔区第一家铁器铸造厂。逆工业化导致工厂倒闭和失业工人增加,促使该地寻找一条振兴之路,而奥伯豪森(Oberhausen)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它在工厂废弃地上依据摩尔购物区(Shopping mall)的概念,新建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Centro,同时开辟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并就地保留了一个高117米、直径达67米的巨型储气罐(Gasometer)。Centro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还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以及由废弃矿坑改造的人工湖等等,而Gasometer不仅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和登高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可以举办各种别开生面之展览的实践场所。奥伯豪森(Oberhansen)的Centro和Gasometer由于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便捷的交通设施,已成为整个鲁尔区购物文化的发祥地,并可望发展成为奥伯豪森(Oberhausen)新的城市中心,甚至也是欧洲最大的购物旅游中心之一,吸引了来自荷兰等地的购物、休闲和度假的周末游客。
4.4 区域性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鲁尔区从废弃的空置厂房,到工业专题博物馆,再发展到今天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相当程度上得宜于一个多目标的区域综合整治与振兴计划,即国际建筑展计划(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简称为IBA计划,该计划并不覆盖整个鲁尔区,而是面向鲁尔区中部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高的埃姆舍(Emscher)地区[18],因此又被称为德国的埃姆舍公园(Emscherpark)模式[12]。这是一个始于1989年、由鲁尔区的区域管理委员会KVR组织实施的长达10年之久的区域性综合整治与复兴计划,该计划对鲁尔区工业结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就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等等,给予了系统的考虑和规划。特别是,IBA计划以项目分解和国际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意源泉,例如,北杜伊斯堡的景观公园(Landscape Park Duisburg-Nord)就是IBA计划中国际竞赛的产物[19]。如果没有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IBA计划的实施与推动,是否会有今天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就很值得怀疑了。
其次,整个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体化特征,还特别表现在区域性的旅游路线、市场营销与推广、景点规划与组合等各方面。KVR作为一个执行IBA计划的区域规划机构,从1998年开始,制定了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从而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oute industriecultural),即RI中,该路线包含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的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以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了望塔(见图2),在19个主要的景点中,还专门选出3个,设立了专为游客提供整个区域工业遗产旅游信息的游客中心。此外,还规划设计了覆盖整个鲁尔区、包含500个地点的25条专题游线;同时,还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符号的设计,建立了RI独特的符号标志——斜插在工业遗产旅游景点门景区的黄色针形柱,与此配套的是若干立式黑色铸铁的旅游信息说明牌;而分布在整个鲁尔区、随处可见的路标,也采用棕色作为统一的标准色,旅游宣传册也逐步实现统一的设计,当然,还建立了RI的专门网站。总之,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体化和整合进程,是一个有意识、有步骤、并逐步细化和深化的过程,这种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使鲁尔区至少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方面,树立了一个统一的区域形象,这个形象对区内各城市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对外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2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资料来源:Kommunalverband Ruhrgebiet,Touring the Ruhr:Industiral heritage trail[旅游宣传折页],Duisberg.2001.
5 总结与讨论
德国鲁尔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在逆工业化之后所开展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这项覆盖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500多万人口的区域性社会实践工程,成为德国鲁尔区之环境综合治理、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空间重构以及迈向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引人注目的表征,我们认为,这个过程虽然发生在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社会,但对当前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会有某些启示,而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发也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多重思考的议题。例如,诞生于逆工业化背景的工业遗产旅游,是否也适合工业化发展强劲的中国?倒闭和废弃的工业旧址、厂房、设备等等是否应该当作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本来认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在最初阶段,如果没有雄厚的外部资金的支持,是否根本不可行?工业遗产旅游是否可以与城市旅游结合成为城市更新的策略?工业遗产旅游能否为我国内陆众多中小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此,笔者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学术关注。
作者单位:李蕾蕾 深圳大学传播系; 深圳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34.
[2] Dege,W.,Margarethe Lavier,Martina Koetters,Wulf Noll & KVR (eds.),The Ruhr[M].Essen:Kommunalverband Ruhrgebiet. 1990.
[3] 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J].国际经济评论,2000(3-4):37-40.
[4] Kommunalverband Ruhrgebiet.The Ruhrgebiet:facts and figures[M].Essen:Woeste Druck,Essen-Keittwig,2001.
[5] 吴唯佳.对旧工业地区进行社会、生态和经济更新的策略——德国鲁尔地区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J].国外城市规划,1999(3):35-37.
[6] Blackaby,F.(ed.).Deindustrialization[M].London:Heinemann.1979.
[7] Bluestone,B.& Harrison,B.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M].New York:Basic Books.1982.
[8] Massey,D. & Meegan,R.The anatomy of job loss[M].London/New York:Methuen.1982.
[9] Palmer,M. & P. Neacerson.Industrial archae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1):141.
[10] Yale,P.From tourist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M].Huntington:ELM publications,1998:180.
[11] The Iron 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td.The Iron Bridge and Town [M].Great Britain:Jarrold publishing.2000.23.
[12] Jansen-Verbeke,Myriam.Industrial Heritage:A Nexu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Geographies,1999,1(1):70-85.
[13] Becker,C.A. Steinecke & S.Hoecklin,1997,Kulturtourismus:Strukturen und Entwicklungsperspektiven [M].Hagen:47-57.
[14] Beeho,Alison J. & Richard C. Prentice,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Gained by Tourists Visiting A Socio-Industrial Heritage Museum:An Application of ASEB Grid Analysis to Blists Hill Open-Air Museum,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United Kingdom[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995,14(3):229-251.
[15] Woodward,S.The market for indsutrial heritage sites[J].insights,Jan 2000.21-31.
[16] Soyez,D.Industrietourismus[J].Erdkunde.1986,40(2):105-111.
[17] Kift,Roy.Tour the Ruhr:the English Language Guide[M].Essen:Klartext Verlag.2000.
[18] Kilper,Heiderose & Wood,Gerald,Restructuring policies:the Emscher Park 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A].Cooke,Philip(ed.):The rise of the rustbelt[M].London:UCL Press.1995.208-230.
[19] Latz,P.2000, Landscape Park Duiburg-Nord:the mtamorphosis of an industrial site[A].Niall Kirkwood ed.,Manufactured Sites: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M].London & New York:Spon Press:15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