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冠脉搭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从中随机抽出病例数100例,将其以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外循环、观察组给予非体外循环,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搭桥支数、苏醒时间、带管时间、ICU治疗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搭桥支数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带管时间、ICU治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值<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减少手术伤害。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心脏疾病;临床疗效;应用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当前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针对该疾病主要是通过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冠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手段,在以往该手术主要是通过体外循环完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开展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间,对本院收治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抽出10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外循环、观察组实施非体外循环,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3例、27例,患者年龄范围:58岁-78岁,平均年龄值为:66.5±3.2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4例、2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55岁-79岁,平均年龄值为:66.1±3.1岁。
将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带入处理,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胸骨正中切口位置切开心包并放置牵引线,取乳内大动脉、大隐静脉作血管桥。将患者的心脏、左前降支显露出来。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体外循环,首先在低温条件下,使用冷血含钾停跳液保护患者心肌,在心脏停止搏动后行远心端吻合,恢复搏动完成升动脉近心端吻合以及血管桥[2]。
观察组患者开展非体外循环,具体方法为:注射剂量为1.5mg/kg肝素,全身半肝素化,使用心脏固定器将心脏固定,并暴露冠脉分支,在心脏正常跳动下,实施手术。手术完成后,常规引流并逐层缝合[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搭桥支数、术后苏醒、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所得结果均代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分别使用卡方值、t值带入检验,当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值<0.05表达。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搭桥支数少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详细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S)
组别(n=50) | 搭桥支数(支) | 苏醒时间(h) | 拔管时间(h) | ICU住院时间(h) | 总住院时间(d) |
对照组 | 3.62±0.56 | 3.76±0.84 | 13.46±0.85 | 44.52±1.07 | 19.86±1.25 |
观察组 | 2.11±0.35 | 2.42±0.75 | 11.09±0.57 | 50.98±1.10 | 17.51±1.26 |
t | 16.1684 | 8.4142 | 16.3748 | 29.7667 | 9.3624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3 讨论
目前,冠心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冠状动脉搭桥术也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但是传统冠状动脉搭桥主要采取体外循环,而体外循环过程由于需要使用停跳液,属于非生理性干预方式,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造成心脏器质性伤害,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随着当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相比较,该手术能够避免体外循环对患者机体造成伤害,并减少手术对患者心功能、呼吸功能以及其他循环系统的产生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能够减少血管桥支数,对于合并患有其他严重脑疾病、肾功能障碍以及心功能不全者,建议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从而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改善患者心功能[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冠心病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P<0.05。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循环稳定,保障患者心功能,术后应加强患者护理管理,确保患者循环系统稳定,降低心肌耗氧量,并保证患者围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静.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242-245.
[2]冯润光,侯萍,刘莉等.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CT监测对伤口引流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7):1162-1163.
[3]徐堂文,李会,侯念果等.经食道超声多普勒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容量治疗中的应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8,50(1):14-16.
[4]吴纪祥,宋建祥,施展.中度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7,31(4):345-346.
[5]陈英,郭长英.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