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抚触的价值。方法:于我院2018年7月初~2019年6月底随机选定6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组原则是随机法,为31例实验组患儿展开抚触护理,为31例对照组患儿展开常规护理。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效果均更加理想,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抚触,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抚触;护理效果
儿科疾病中常见新生儿黄疸,患病时机是胎儿出生后28d左右,随着新生儿增加体内胆红素,患儿可出现黏膜、巩膜及皮肤黄疸,根据疾病类型,可分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需要为患儿提供有效护理[1],目的是有效缓解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本组实验中入组62例患儿,研究课题是分析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抚触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随机选择6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时间2018年7月初~2019年6月底,分组办法是随机法,将31例患儿纳入对照组,男女比例是16:15,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分别是9例、16例、6例;将31例患儿纳入实验组,男女比例是17:14,早产儿、足月儿、过期产儿分别是8例、17例、6例。可对比2组患儿入组数据(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为31例对照组患儿展开常规护理:护士应对患儿维生素摄入量进行适当加大,应保证合理早开奶,做好患儿保暖工作,做好患儿喂养工作等,护士应强化患儿基础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及体征,若发生变化,应及时解决。
为31例实验组患儿展开抚触护理:护理前,医院应确保护士具备足够护理能力及经验,抚触前,护士应保证双手洁净及温暖,为了避免患儿皮肤留下伤痕,护士应将过长指甲剪短。另外,护士应确保治疗室温湿度合适,保持在24~26℃,在室内播放轻柔、婉转音乐,抚触期间,护士不能太用力,力量应合适,应密切关注患儿反应,若患儿皮肤颜色异常或者哭闹不止,应将抚触动作立即停止,采取对症治疗。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根据顺序开展抚触,具体是:前额-下颚-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每天2次抚触患儿,分上下午,每次抚触15min至20min,进食1h后,方可抚触。
1.3效果分析[2]
治疗后,患儿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完全消失临床病症,判定显效;患儿未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改善临床病症,判定有效;不满足以上条件,判定无效。总有效率=100.00%-无效率。
1.4统计学计算
本文综合分析了入组患儿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X2检验,计算数据过程中使用SPSS19.0软件,表示方式分别是(均数±标准差)、率,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 结果
2.1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均更加理想,差异显著,P<0.05。
表1 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对比
分组 | 每组对应例数 | 血清胆红素水平(umol/L) | 黄疸消退时间(d) |
实验组 | 31 | 51.77±11.54 | 3.96±0.12 |
对照组 | 31 | 80.99±13.16 | 5.87±1.16 |
t | 9.2949 | 9.1189 | |
P | <0.05 | <0.05 |
2.2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优,差异显著,P<0.05。
表2 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 无效例数 | 总有效率 | |
实验组 | 31 | 20 | 10 | 1 | 96.77% |
对照组 | 31 | 10 | 14 | 7 | 77.41% |
X2 | 5.1667 | ||||
P | <0.05 |
3 讨论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临床分析,诊断标准较为明确,对于正常新生儿来说,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205.2umol/L以上,对于早产新生儿来说,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256.5umol/L以上,均可确诊。分析新生儿黄疸发病类型,较为复杂,发病几率较高,包括新生儿肝炎型、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若患儿病情严重,应做好预防黄疸性脑疾病措施[3],对于月龄偏小或者早产儿患儿,发病率明显更高,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来说,发病后12h至48h,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肌张力减低及吮奶无力等情况,部分患儿可出现厌奶、呕吐等症状,均属于早期黄疸性疾病发展症状。
对于新生儿来说,若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可上升患儿胆红素水平,可导致患儿出现新生儿黄疸现象,诱发因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障碍、胆汁排泄障碍、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等[4],临床针对本病患儿提出了有效治疗及护理,应给予患儿提供抚触护理,可对患儿情感需求进行有效满足,可对患儿兴奋性进行有效增加,可增加患儿机体分泌胃泌素及胰岛素,可促使患儿食物摄入量大大增加,可促进患儿排便量显著增加。分析得出,利用抚触护理,可通过患儿皮肤向患儿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良性刺激,可产生多种生理效应,积极有效[5],可对患儿迷走神经兴奋性进行有效增强,可对良性胃肠激素的积累和释放起到促进作用,可对患儿吸收食物能力及胃肠道蠕动能力有效强化,可对患儿排便顺畅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可将胆红素重复吸收有效减少,最终,可对患儿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显著降低。
本组实验得出: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效果均更加理想。
综上,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抚触的临床运用价值较高,可明显缩短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可明显下降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促进患儿治疗效果大幅提高,值得临床推荐。临床后续实验中,应增加患儿样本选取数量,对患儿护理措施进行研讨及完善,增强本组研究临床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江.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2).
[2]高莹 .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3]李韵.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17(9).
[4]符小花.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1):251.
[5]杨文美. 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药实践, 2018(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