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医院 710068
【摘要】目的: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护理,并分析其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例(收治时间:2018.3-2019.3,收治例数:60),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普通鼻饲胃管护理与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护理,将两组患者插管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依从性明显更高(P<0.05)。结论:将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护理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插管依从性,以提升总体护理效果。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护理;插管依从性
脑卒中为临床中常见脑血管疾病,其是指人体脑部血管内血流受限,无法流入大脑,从而引发脑组织损伤,最终导致脑卒中[1]。脑卒中可直接对患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造成影响,一旦发生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等症状。如患者病情较重,往往合并各种并发症,吞咽障碍为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是指人体在吞咽时出现咽下困难,极易引发营养不良。因此,临床中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采用相关护理措施,以避免其出现营养不良,并提高总体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8.3-2019.3期间共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19:11,平均年龄(54.73±4.78)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20:10,平均年龄(54.68±4.8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临床脑卒中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并通过进一步检查将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其他器官疾病患者排除,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家属知情与同意,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阅并备份。两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未见明显差距(P>0.05)。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长期经鼻留置胃管,帮助患者呈半坐卧位,插管深度在45-55cm之间,如胃管可回抽胃液,即表示插管成功,常规固定后经鼻部向其胃部将食物注入,每日鼻饲3-6次即可。
观察组患者行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护理,在行插管前,护理人员应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引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原因及插管护理的重要性,以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并取得其配合与理解。帮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并将胃管前端润滑,润滑后置入其咽喉壁,置入深度在10cm左右,引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插管深度控制在45-55cm之间。插管后通过胃管向胃部注入空气10ml,如出现过水声,表示插管成功,可将食物注入,每日注入5次左右,推注速度应缓慢,控制在50/min即可。
1.3 疗效标准
我院自制患者插管依从性量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插管依从性越好,记录两组患者插管依从性评分,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插管依从性评分为(81.83±11.63)分,对照组患者平均插管依从性评分为(60.58±7.19)分,观察组患者平均插管依从性评分更高,(t=8.512,P=0.001),(P<0.05)。
讨论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几年来,脑卒中发生率正不断呈年轻趋势增加,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且并发症较多[2]。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咽下食物,并极易并发营养不良、食管病变等疾病,对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来说,临床中多采用鼻饲胃管来进行干预,鼻饲胃管可保障患者每日所摄入机体所需营养,并避免其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但鼻饲胃管属入侵性操作,会出现程度较重的机体不适感,且一旦置管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引发出现胃出血等症状。虽说鼻饲胃管具有较好效果,但患者需长期忍受机体不适感,再加之自身疾病生理痛苦,严重降低了患者后续治疗依从性。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间歇口腔胃管也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相对于鼻饲胃管来说,此种置管方式相对来说痛苦较小,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同时,间歇口腔胃管无法对其鼻腔粘膜造成压迫感,有效避免患者并发鼻窦炎等疾病,且间歇口腔胃管在置管过程中,可对患者口腔舌根部位造成反复刺激,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更为显著[3]。本文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间歇口腔胃管护理,结果表明,其插管依从性评分更高(P<0.05)。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间歇口腔胃管临床意义显著,可将其作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首选置管方式。
参考文献
[1]季业娟, 王兆霞.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经口胃管营养的临床护理效果[J]. 医药前沿, 2017, 7(34).
[2]吕梅芬, 刘华丽, 邓丽,等. 间歇口腔胃管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26):11-12.
[3]侯玉芹, 李国瑞. 咽部冷刺激联合口腔营养管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