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探讨

周莉 潘晓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控制办法。方法:560例研究对象选取于2015年10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凝血检验的患者,其中280例按照传统凝血检验办法记为对照组,280例按照质量控制后的凝血检验办法记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试验组误诊率为9.29%(26/280),对照组误诊率为29.29%(82/280),两组的误诊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975,P<0.05)。讨论:对凝血功能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制定质量控制办法,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性,对患者后期治疗影响重大。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前言

医疗检验技术在最近几年取得较大进步,正由传统的手动检验办法向仪器自动检验转型。全自动凝血检验仪器具备灵敏度高、准确度佳以及检验快速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凝血检验大多涉及到生物样本活性分析,样品失活将大大影响最终凝血检验结果。我们就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控制办法做了深入探讨,现阐述如下。

研究资料

1.1一般资料

560例研究对象选取于2015年10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凝血检验的患者,其中280例按照传统凝血检验办法记为对照组,280例按照质量控制后的凝血检验办法记为试验组。试验组男160例,女120例,年龄19-45岁,平均(28.73±5.21)岁。对照组男152例,女128例,年龄20-46岁,平均(28.92±4.85)岁.两组对象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可做比较研究。

1.2研究方法

清晨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按照抗凝剂:血液=1:9的比例加109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血剂,2500r/min离心10min,静置分层取上层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样本,对照组按照传统凝血检验办法,试验组按照质量控制后的凝血检验办法。通过对以往检验资料的回顾,我们总结出以下影响因素:血样采集手法、时间或保存条件不合适、患者在检验前使用过抗凝药物或避孕药物等、凝血仪参数设置不恰当、仪器安装的环境不稳定、凝血仪未定期调试以及血样不适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质量控制办法如下:血液采集时,调整止血带的松紧,不可扎太久,采血过程按照正确穿刺办法。叮嘱患者检验前一周不可使用避孕类药物、抗凝药物以及抗纤溶类药物。根据样品检验目的、凝血仪型号选择合适的试剂,检测用的试剂要按标准储存,用新鲜的去离子水溶解试剂。初次使用时,由仪器工程师负责调置参数(剂量、样本量、激活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等)。仪器要定期调试,采用新鲜混合血浆矫正。凝血仪电压(221±11)V,室内温度在15-30℃,仪器要远离热源和震源。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对象凝血功能检验准确性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该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对象凝血检验准确性比较

试验组误诊率为9.29%(26/280),对照组误诊率为29.29%(82/280),两组的误诊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975,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对象凝血检验准确性比较(n,%)

组别

例数

确诊数

误诊数

准确率(%)

试验组

280

254

26

254(90.71)

对照组

280

198

82

198(70.71)

X2

35.975

P值

0.000

2.2 两组对象误诊因素分析

两组误诊因素情况见表2.检验前患者如若服用避孕类药物和抗凝血药物,药物代谢产物会极大地干扰血凝仪检验结果,在误诊因素分析中发现内源性因素占比最大,需要引起重视,要注意对患者的检验知识普及,尽量控制生理因素干扰。

表2两组对象误诊因素分析(n,%)

组别

例数

凝血仪因素

样品保存不当

内源性因素

其他

试验组

26

3(11.54)

1(3.85)

10(38.46)

12(46.15)

对照组

82

17(20.73)

16(19.51)

31(37.80)

18(21.95)

3.讨论

全自动血凝仪虽已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但该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尚存在较大差异,对凝血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利于提高仪器检验准确性,意义重大。血样的采集、保存、试剂的配制、患者的生理状态、检测流程、仪器使用和调试等均影响着仪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血凝仪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整体的质量控制。我们通过保障试剂、规范采血、仪器定期调试、约束患者等方面进行了质量控制,发现试验组对象的检验误诊率(9.29%)明显低于对照组(29.29%),差异显著(X2=35.975,P<0.05)。因此,对凝血功能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制定质量控制办法,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性,对患者后期治疗影响重大。

参考文献

[1] 梁玉江. 凝血功能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3):561-562.

[2] 李新荣, 郄月琴, 夏梦雅. 凝血功能检测常见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2):207-209.

[3] 姚芳.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医学信息, 2015, 10(15):308-309.

[4] 王志伟. 急诊凝血四项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