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及预防措施

朱晓峰

身份证: 3304831988**** 5418

桐乡市中医医院 浙江省桐乡市314500

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手术后的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6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以及筛查、分析与归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专业知识,建立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有意义变量进行分析。结果618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7.93%,其中569例全身麻醉手术医院未感染者与49例感染者临床及手术资料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ASA分级>II级构成比(77.55%vs30.2%)、全凭静脉麻醉构成比(69.39%vs35.85%)、麻醉通气时间≥2h构成比(77.55%vs46.22%)、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构成比(89.80%vs72.41%)、钠石灰使用<1次/d构成比(51.02%vs25.66%)、七氟烷使用构成比87.76%vs68.01%)比较,医院感染者均明显高于医院未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Ⅱ级、全麻方式、麻醉通气时间≥2h、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P<0.05),钠石灰使用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关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加强其危险因素监测,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麻醉风险管理,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以及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

关键词: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性因素;预防措施

引言

近年来,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随着外科手术不断增多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均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医院医疗设施和诊疗环境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院内感染的防控能力,尤其是大型医院,但是对于中小型医院来说,其感染防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医院采用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618例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适应证且为择期手术;(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3)术前全身无感染性疾病,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正常;(4)住院时间>72h且预计生存期>6个月;(5)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完整。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哺乳期和妊娠女性;(2)近14d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类似药物;(3)长期慢性感染史。618患者中男性427例,女性191例;年龄48~68岁,平均(55.20±3.60)岁;体质量指数(BMI)18.00~25.00kg/m2,平均(21.40±1.40)kg/m2;手术类型:骨科217例、胸科184例、普外科124例、妇科93例;手术时间1.00~3.50h;血红蛋白120.00~140.00g/L,白蛋白35.00~40.00g/L;基础疾病:高血压73例、糖尿病38例、冠心病27例。

1.2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资料、加强观察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状况以及筛查、分析与归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基础疾病等)、手术状况(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等)、全身麻醉(全麻维持方式、麻醉用药、麻醉通气时间、插管途径及方式、喉镜消毒状况、麻醉机过滤器使用、钠石灰使用)、医院感染(类型、时间、严重程度)。

1.3医院感染评定标准

(1)手术部位感染:涉及手术部位皮肤、皮下组织且出现脓性分泌物及培养出病原菌,具备下列一项表现:红热、疼痛(或压痛)、肿胀;或涉及手术部位深部筋膜和肌层,出现脓性分泌物,且切口深部自行裂开,同时具备下列一项表现: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2)器官和腔隙感染:麻醉、手术等涉及部位器官(如肺部)或腔隙,具备以下之一:器官、腔隙出现脓性分泌物,液体或组织培养存在致病菌,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明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有意义的变量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618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医院感染者49例,感染率为7.93%。全身麻醉手术医院未感染者与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院未感染者与感染者的全身麻醉资料比较

医院感染者的ASA分级>Ⅱ级、全凭静脉麻醉、麻醉通气时间≥2h、麻醉机过滤器重复使用、钠石灰使用<1次/d、七氟烷使用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医院未感染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身麻醉是手术操作中重要的麻醉方式,该方式由于能有效保证患者术中充足的氧气供应、麻醉深浅度易于控制且可以维持较佳的循环稳定状态,被广泛用于颅脑手术、胸部手术及腹部手术等,其使用率高达90.00%。但全身麻醉涉及到各种侵入性操作和麻醉药品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易致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抗菌药物虽能显著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但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过度使用,耐药菌株大量产生且二重感染不断出现,致使人们需再次评定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科学性,不得不再次探索一种新的预防方法,进一步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结语

针对上述感染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积极实施以下预防控制措施,利于降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如(1)树立无菌观念,遵照无菌操作章程,尽量减少插管等侵入性操作频率。(2)重视手术室环境病原学监测且定期消毒,保证手术室空气中病原菌数量不超过200CFU/m3。(3)术前全面掌握患者各项资料,界定ASA分级,评价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对重点人群围手术期加强监护,尤其ASA分级>II级者更应警惕。(4)在尽可能满足手术需求、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麻醉时间;且尽可能避免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方式,以免扩大应激反应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及机体神经-内分泌代谢平衡、细胞-体液免疫。(5)对麻醉机管路、过滤器等物品彻底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综上所述,全身麻醉关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加强其危险因素监测,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麻醉风险管理,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以及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刘仕欣,孙永勋,谭磊,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逆转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重构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6,3(2):81-85.

[2]柯玮玮,方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