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初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宋正飞

宜良县汤池镇草甸中学云南省昆明市6521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学生的培养有了不同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议题。新课程表达的高中历史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学界对历史素养给出的概念。吴伟认为:“历史素养是学生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积淀。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1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目标

1.1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历史的两个重要坐标,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对时间的敏感度,就缺少了对历史事件认识和思考的基点,更无从考察和解释其存在的因果联系。所以,历史时空观念为历史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本支架。将时空观念作为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首要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

1.2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能力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进而深入研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这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处理现实问题的启示等。

1.3史料实证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证、求真、求实为目标,史料是研究和认知历史的依据。对史料的辨别、研习与运用,既是对历史形成正确认识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关键能力体现。

1.4历史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思考者。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性都应让位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发现不同观点及多种解释的历史记载,学生具备了分析能力便会运用自己的观点去阐释历史。

1.5历史价值观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等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历史价值观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历史给予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机会,历史教育将使学生学会尊重、负责、正直、关爱、理解、坚毅不屈,会用更宽阔的视野、更普遍的观点看待历史,形成家国情怀,会更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外历史,明白世界的多元化。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重视历史教学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历史就是一门副科,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基本知识点,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就很少考虑。而且因为初中需要学习较多的科目,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更没有时间耗费在历史学习上,学生也就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学生的历史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2.2教师历史素养不高

教师是传递历史知识的重要人物,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执教,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解历史知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历史素养亟待提高。

2.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导者,占据着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学生的历史兴趣不浓厚,历史知识水平也很难提高。另外,很对学生在观念上就出现问题,一直将初中历史当作副科,没有重视该课的学习,认为只要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忽略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历史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

3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策略

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是历史教育。对于历史教育,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这两个名词的含义不完全一样。历史教学,可以说,只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育,在历史教学以外,还可以有各种方式。”基于此,把历史教育分为学校的历史教育、家庭的历史教育和社会的历史教育。

3.1学校的历史教育

3.1.1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史学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21世纪的教师素质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有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才能站在历史学科发展和史学研究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历史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领悟、提炼和认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较大的人格影响力。此外,教师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需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除教材、教参外,还可利用校本课程、图书馆、博物馆、有代表的音像资料等,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学习历史的乐趣,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习能力、素养也会得以提升。比如,在学习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体制时,孰优孰劣?观点各异,教师组织了辩论赛,同学们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图书馆查阅典籍等,最终,学生的灵性、奇思妙想和质疑都被带进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再如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可以利用学校开设国学讲座等传统文化课资源,能熟读《论语》《道德经》等古代典籍的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通过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3.2利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做人

历史知识中蕴含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孔子的仁爱、秦始皇的残暴、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岳飞的精忠报国和林则徐的当机立断等等,他们有的是年少得志,有的是大器晚成,有的是为求富贵卖国求荣……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人物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分辨美和丑、忠和奸、是与非,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初中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在分析人物时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在学习时也很容易产生歧义,无法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以“秦始皇”为例,很多学生在小时候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压榨百姓的昏君,却没有想过秦始皇一统天下对于国家的深远影响,因为知道他性格上的缺陷就忽略了他的功绩,这是学习历史的大忌,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也很容易偏离题意,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3.3借助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做事

学习做人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奠定基础,历史事件蕴含着许多做事的道理。“退避三舍”教会我们要守信用,“赤壁之战”教会我们学会与人合作,“烽火戏诸侯”教导我们做事要顾全大局,“三顾茅庐”教会我们做事要有耐心,“空城计”教会我们遇事要冷静……这些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道理,对我们做事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因此,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结束语

我们的教育也日益倡导“人民历史观”,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参观文化遗址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感悟、体验历史。通过社会性的历史教育,将会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材料更加丰富,它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也能提升全民的人文素养和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11).

[2]刘俊利.历史学的学术性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