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中核四零四医院外科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目的:探讨根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采用适合的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盆正位、髋臼特殊位、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根据骨折分型选择手术入路,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选择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治疗17例,髂腹股沟手术入路6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手术时间平均(2.5±0.8)h,平均住院时间(7.8±1.4)d,术后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骨折复位效果按照Matta放射评估标准评估: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复位满意率96%,优1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5%。结论:根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固定,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
【关键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042-02
髋臼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髋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骨折常为粉碎性、移位大、复位困难,且髋部软组织丰富,手术出血多,创伤大,使髋臼骨折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报告我在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进修期间及2010年1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1.7岁。受伤原因:机动车事故19例,高处附落5例,重物压砸伤1例。骨折类型:按部位分类,左侧18例、右侧6例、双侧1例,分类方法:按Letournel分型[1],前柱加前壁骨折4例,后壁骨折8例,后壁+后柱骨折9例,横形骨折2例,前壁+横行骨折1例,双柱骨折1例。同时合并有颅脑外伤20例,腹部外伤2例,泌尿系统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
1.2术前准备
本组25例患者入院前均行骨盆正位、髋臼特殊位(髋臼前后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X线片,因病人疼痛不配合及投照技术等原因,斜位投照不满意,而将CT扫描、三维重建做为常规检查,以确定骨折分型、移位情况,指导选择合格的手术入路。入院后全部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1/6-1/7体重,牵引4-7天后床边摄片观察股骨头和骨折复位情况决定手术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3~22天,平均(8.2±1.4)天。
1.3手术入路:
本组选择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治疗17例(后壁骨折8例,后壁+后柱骨折9例),髂腹股沟手术入路6例(前柱加前壁骨折4例,横形骨折2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前壁+横行骨折1例,双柱骨折1例)。
1.3.1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患者取侧卧位,在股骨大转子后侧1/2处行Kocher-Langenbeck切口,起于前后上棘,经大转子的顶点向远端延伸,切开阔筋膜按臀大肌肌纤维的方向钝性分离,翻开臀肌,在坐骨结节的内侧安放Hohmann髋臼拉钩,将臀大肌、短旋外肌和坐骨神经牵向内侧显露。此入路可充分显露髋臼后柱。适用于孤立的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及部分横形和T型骨折。
1.3.2髂腹股沟手术(S-P)入路患者取仰卧位,切口起于前2/3髂嵴,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止于耻骨联合上方2cm处,自髂嵴切开并剥离腹外斜肌腱膜和髂肌的附着点,同时显露股外侧皮神经。在耻骨联合上方切断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肌腱和腹直肌,进入耻骨后间隙。沿髂耻嵴分离髂腰肌,在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下穿一橡皮条待牵引用。此入路需要显露3个解剖“窗口”:第一窗位于髂腰肌外侧,手术时将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拉向内侧以显露髂窝和骶髂关节;第二窗,将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拉向外侧,髂外血管及淋巴管拉向内侧以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第三窗,将髂外血管及淋巴管拉向外侧,精索或圆韧带牵向内侧,显露耻骨上方和耻骨后间隙(髋臼前柱及内侧壁)。此入路适用于各种髋臼前方病变(前柱骨折、前壁骨折等)。
1.3.3前后联合入路采用前髂腹股沟手术入路+后Kocher-Langenbeck入路,采用漂浮体位。此入路可分别显露后壁和后柱及整个前柱,包括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适用于复杂髋臼骨折、“T”型骨折以及双柱骨折患者。具体手术方法同上。
1.4手术方法
本组25例均采用用重建钛合金钢板骨固定,术中采用骨钩提拉和两点加压复位的方法进行复位,其中5例同时加用松质骨螺钉。手术时间1h~5h,平均(2.5±0.8)h。术中输血量0~800ml。髋臼手术应准备好专用的骨盆复位器械,有利于清晰显露骨折类型,正确判断其原本解剖关系。对于不稳定的碎骨块,可先用克氏针将其暂时与大骨块或骨折近端固定,整个髋臼复位后,利用重建钢板和螺钉将其固定或卡紧,后拔除克氏针。
1.5术后处理
术后均末用牵引,卧床24h,放置负压引流48~72h。3~7d在疼痛减轻时可行主动的踝关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机髋关节屈曲、外展和伸直等被动锻炼,8W后可拄拐下地负重行走,12W后弃拐逐步负重行走,并定期摄X线片复查骨折内固定情况。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同时给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
1.6疗效评价标准[2]
25例得到6月~2年的随访,术后骨折复位标准按照Mattax放射评估标准评估:①解剖复位:移位0~1mm;②满意复位:微小移位2~3mm;③不满意复位:移位>3mm,术后功能评估按照改良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包括疼痛、坐立、步行需要辅助、行走剧烈等情况进行评价:总分80分:76~80分为优,70~75分为良,60~69分为可,<60分为差。
2.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h~5h,平均(2.5±0.8)h,平均住院时间(11.8±1.4)d,术后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骨折复位效果按照Matta放射评估标准评估:解剖复位16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复位满意率96%。髋臼骨折功能评估按照MerledAubigne-Postel标准评估:优1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5%。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3例患者出现Ⅰ~Ⅱ度髋关节疼痛。
3.讨论
髋骨折应尽量争取早期手术,最好在伤后3~10天进行,因为髋骨折的手术疗效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但并非所有髋臼骨折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取决于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相溶性[3],可通过X线、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确定,对于骨折仅是线样裂纹或是移位<3mm与低位前柱、横断的轻度移位骨折,可采用股骨髁上临时牵引和早期活动的非手术方法。而大多数髋臼骨折患者通常存在髋关节不稳定和不相溶性,则无法通过闭合复位、牵引等保守治疗达到满意的解剖复位,需行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臼顶负重区的复位,该区的复位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性。若负重顶受累且复位不良,髋关节因负重面积减少而发生应力集中,关节软骨变性而发生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因此,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使负重区获得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已成为治疗髋臼骨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一个适当的手术入路应于术前充分掌握影像学资料,常规拍摄患髋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X线片,并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便于了解骨折细节及关节破坏情况,可为手术入路选择提供极为可靠的参考数据。髋臼骨折后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术后一周即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早期可采用CPM机进行连续被动的关节活动或局部理疗等,可有效的改善髋关节功能。
总之,根据骨折分型、移位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固定,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关键。术中细致地操作,术后良好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贵兴.骨科疾病的分类与分型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2.
[2]吴国锋,孙晓亮,经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6):673-676.
[3]王杨生,黄鑫等.手术治疗51例髋臼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4):38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