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蓬而深远采采而流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1

蓬蓬而深远采采而流之

张承

——浅谈古诗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张承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二小730060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人们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下,炼就了儒雅、超然的气度。古诗教学中,灵活使美术、多媒体以及自身学科与之相整合,同样也可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音乐韵味美学冲击多媒体学科内部整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人们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之下,炼就了儒雅、超然的气度。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欢愉到唐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愤慨,直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平和。从中可以看出,上下五千年文明,古诗文伴随着人类进步的足迹,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伴随着人们躬耕的精神乐土。因此,让我们的孩子去触摸这种灵性的古诗文,让他们从小打下做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底子,让他们翱翔于古诗文的国度,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诗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弊端,孩子们并不是非常愉快地去学习古诗文,相反的是一种痛苦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一、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与兴趣

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宝,父母关爱、爷爷奶奶疼爱,似乎在家中很快乐,其实并不然,他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再加上现在的邻里关系的淡化,孩子们并不能找到一些自己的玩伴。所以孩子们似乎被禁锢住了一样,于是他们将这种期待放在了学校,放在了上课、下课当中,也就是玩。但让孩子玩的同时,也要做到遵循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爱学、乐学。

二、让音乐学科走进古诗文课堂

从古至今,诗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一直植根于人类的心间,而作为中国的诗,一开始就和音乐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最早的《诗经》更是以音乐来体现诗的韵味,音乐用那优美的旋律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而音乐和古诗文的结合更能使学生体味到诗的优美,诗的韵味。我在教授毛泽东的著名诗《七律·长征》中便采用音乐和古诗文的结合,通过时而沉重时而轻快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势,以及最终胜利之后表现出来的愉快心情。在教学中,我安排这段音乐在课前,课中,课后一一出现,让学生一遍遍自己去体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体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当中,使学生感到长征的艰难,以及红军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通过感受并且交流各自在课前搜集的关于这几句诗的故事,从而加深了对长征的理解。在快要结束本课时,学生们的热情已经点燃,我让他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没想到连班上最为调皮的孩子都十分认真地在唱,下课后,我走出教室,教室里热闹异常仍然传出孩子们认真唱的声音,我想这堂课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三、让美术学科走进古诗文的课堂

孩子天生就有着不同凡响的聪明才智,尤其从绘画当中可以看出。美术以独特的方式,优美的线条,分明的颜色凸现了这种美,这种直观意义上对视觉的美学冲击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知识。我在教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由于这两篇诗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因此在解决了这两篇诗的单字、单词以及大意之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将两首诗用两幅画画下来,并且着重要求学生反复读诗,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心画出两首诗的意境。在正式上课当中,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让大家寻找这些画当中哪些同学的画更贴近于古诗,更符合古诗的意境。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一步步地寻找到这两幅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古诗,挖掘古诗的意境奠定了良好的效果。

四、让多媒体走进古诗文课堂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对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教授《四渡赤水出奇兵》当中,我让学生观看了《长征组歌》的影片,使学生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红军战士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击败敌人围剿红军的阴谋,从中也使学生温习了《七律长征》的内容,使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故事牢记于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从而达到了教学要求。

五、古诗文教学与诵读、习作等的紧密结合

我在教授《游园不值》一文中,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其中的意境的同时,让学生想象作者叶绍翁与园主人的情谊,园主人对自己花园的爱惜(应怜屐齿印苍苔),以及作者的那种执着的精神(小扣柴扉久不开),花园中的景象等来让学生重现当时的场景。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之后,写出了不同的作文来,有的展现友情,有的展现春天的美好,有的刻画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总之,要让古诗文课堂活起来,就要把其它学科请进来,让它们相互整合,使学生乐学、愿学,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思维,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古诗文不再平铺于纸面,而是跳跃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