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临床分析

康兆慈

康兆慈(蓬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65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痛患者56例给予中药保留灌肛治疗。结果治疗3-6个疗程,56例中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结论中药保留灌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的效果显著,且费用低,副作用少,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痛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痛中药灌肛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腹痛、不孕、肛门坠胀、月经失调为常见症状,病程长,迁延不愈,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孕育。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我们运用妇检、彩超、实验室检查,确诊56例患者,采用中药灌肛治疗,现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6例,年龄25-4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均为育龄期妇女。5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痛,其中妇科检查触及通性结节者33例,性交痛者22例,不孕症者1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者10例。

全部病历均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自拟盆痛消基本方法:当归、赤芍药、荔枝核、鸡内金、泽兰、麦芽、草河车、三棱、莪术各12克,丹参、败酱、鸡血藤、双花、公英各15克。加水500ml,浓煎至100ml,放置35℃左右时取药汁每晚睡前直肠灌注,保留30分钟以上,月经净后第三天开始,每天一次,20次为一疗程,经期暂停治疗。小腹发凉者加炒小茴香9克,月经量少、黑稠、腹痛加生蒲黄9克、灵脂9克。

方法:灌肛时首先排净大便,然后将煎好的中药汁倒入灌肛袋中,排净空气,将灌肛器轻轻插入肛门内约10-15cm,将药汁慢慢注入,这时取腹卧位,臀部抬高10cm,如有便意,可用手纸轻轻按揉肛门部位。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的相关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不孕症者在疗程内妊娠或生育,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虽局部体征仍存在,但不孕者得以受孕,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未增大或缩小,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

治疗效果:治疗3-6个疗程,56例中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和自身免疫反应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和难治症之一,目前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治疗主要有激素和手术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祖国医学中的《金匮要略方论》曰: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少妇年五十所,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评校柳选四家医案》谓:痛经数年,不得孕育,经水三日前必腹痛,腹中有块凝滞,询之闺阁之时无是病,既嫁之后有是疾。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离经之血无法排出体外,淤积于下焦,影响气机,日久形成瘕,不通则痛,发生严重痛经;两精不能相合,则导致不孕。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脏腑失调,阳虚寒浊滞于小腹以致于与血相搏结而为瘀成块,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方剂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止痛,补肾固本为主予以治疗。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拈度,防止盆腔内组织粘连,软坚散结能抑制盆腔内结缔组织增生,理气止痛,补肾固本可调节免疫及内分泌功能,月经不调得以治愈,有助于受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痛,中医学认为多是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所致,病情绵延难愈,疗程长,用药久,西药多为激素类,副作用多且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口服汤剂部分患者难以坚持。因此,近年来在内服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大多在盆腔,异位结节多位于盆底、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后壁、子宫骶韧带、阴道后穹隆及直肠等部位,形成有明显触痛的硬结,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痛,这些部位与直肠最为接近,因此直肠给药使药力可直达病灶,直接改善盆腔内微环境,具有作用迅速直接的特点,另外保留至次日清晨,药物可以不断的向病变组织及血液释放,使病变部位保持均衡的药物浓度,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药物不经过胃肠道,从而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而且对经常便秘的患者还起到了促进排便的作用。中药相对价格低廉,对于基层偏远,经济能力差的患者不失为一种解决异位症疼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马宝璋,主编.《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