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陕西省汉中老庄镇赵家坡小学723214
摘要:重视范读,激发情感,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言传身教地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还要引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为此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本功及技巧。
关键词:效仿激发感染
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较有效地传情达意,很快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感世界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朗读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街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么多……”学生随着教师的范读,很自然地进入了那个无限哀思的情景之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之情;当教师读到“望灵车”这一部分时,学生也不觉立直了身子,眼睛里充满了期盼,腮边挂着泪水;当读到灵车远去了,人们还不肯离去,仍旧“静静地/站着,站着”时,学生也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与怀念之中,与作者及悼念的人们产生了心灵的互通与交融,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人们的悲痛,理解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与尊敬。此外,在教师的范读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教师的阅读技巧,而且还在教师的情感引发下,通过对文章情感的领悟,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学生在实践朗读这一部分的情真意切,能很充分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范读也是朗读,既然是范读,就不能随意地、任马由缰地读,要教会学生朗读,自己必然要会朗读,要有朗读的基本功,对朗读的艺术技巧了然于胸,艺术性地朗读。否则,范读就不成为范读,其效果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反而浪费精力和时间。
教师应具备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本功及技巧大致有:
1.读准字音。按普通话准确字音,读准调值,读准多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音调。有教师把“一曝十寒”中的“曝”读成(bào),把“什么”的“什”读成(shèn)等等,听了令人遗憾。
2.把握读好重音。要以文章主题思想为指针,根据词句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重音,准确地识别,正确地读出重音。重音宜少不宜多,过多就会致滥。读重音时不是要大声重重地读,应是自然的、和前后语句的音调一致的,只是比其他词句稍稍加重读音,或是用能表达明确态度和感情的语气带出重音。
3.恰当地停顿。不能只按标点符号进行机械的语法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当书面语言诉之于人的听觉,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朗读时,就应该按人的听觉习惯来停顿。当两者一致时,可参照标点符号来停顿,否则就应放弃,重新停顿。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停顿在朗读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而不会破坏听觉的整体效果。如:①“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大火炉前面。”②“她死了,在旧历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还有逻辑停顿、心理停顿都要妥当把握。
4.朗读的速度快慢相宜。朗读的速度不应是任意、随意的,既要关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课文的思想内容、文体特点相适应。诗词、景物描写,记叙、说明部分,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语言,一般以慢读为宜;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速发展的进程,一般应读快些。
5.挖掘标点符号的内涵。像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等在文章中往往表现着显著的情感或心理状态,朗读时应把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或心理状态呈现出来。
6.朗读的语调要动听、有感染力。语调是对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把握的外现。教师范读是要以课文为依据调控好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把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朗读质量的综合体现。
教师要实际范读好一篇课文,还得全身心进入文本,仔细研究课文,以字的读音、词句的构成与关联、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等整体全面细致准确地把握,并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在范读时心中有数地“量体裁衣”,才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打动听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范读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生效。
教师范读的时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通常学习新课文时,为了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生疏感,尽快进入课文并有所感知,且为学生朗读打基础,教师应该且必须范读,重点段还应多读。
当然,这样下来教师的备课是要花一番大气力的,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实际状况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了较有刚性的常规备课,即文章内容、篇章结构的分析讲解等等,由于教师各自的种种因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环节或方法——范读被忽略了,或由学生带读,或由学生自读,或放录音,甚至直接省略,造成了朗读能力培养的缺失。
语文课呼唤教师的范读,语文课需要有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要加强,而决不能忽略。要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就以身作则地以读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