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及范畴是哲学、逻辑学,也是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哲学是觅求普遍和永恒的概念、范畴,但它们与现实并非等值。出发点不同的经典逻辑学和认知语义学尽管都有借鉴数学的研究手段或思维,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并且研究的目的有所不同。从范畴、概念研究的始终,不同时期兴起的相关学科都从各自的出发点和视角对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所产生的思想、理论、假设、模式或规定或描写或解释或联系主客观,不同程度地提出、补充、修改、批判、甚至颠覆有关的理念。各个学科擅长的探索方法和成就既然具有互补性,倘若加以相互借鉴和利用,一定会有助于范畴、概念问题的揭示和这些相关各学科的纵深研究,其应用也有助于英语教学本质和问题的更好解决。
1范畴、概念的哲学和逻辑学的解释
概念、范畴在哲学、逻辑学的不同阶段曾获得过诸多解释。不同的哲学时期对概念的看待有不同的侧重。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概念(Concept)被定义为抽象和区别。在中世纪,概念被定义为事物的一切。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将清晰度和分明度看作概念的实质特征。康德把概念与见解给予的区分,认为是想象于多个事物的共同点和想象于个别事物的区别。按哲理简单阐述一下就是说概念的定义为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是概括和抽象了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具有涵义和适用范围,并随着历史和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常以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概念理论之一是描述其两个具有反比关系的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概念的内涵唯独只有一个必要条件和N个充分条件,作用性质的条件越多,外延越小,反之亦然,且已知充分条件可大概的反推所属事物或对象。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思维实体,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非其主动者,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有了相同或相似概念,使得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使意义同一的语言转换成为可能。概念是理解作为如此往复的临近客观的一般途径和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应该考察概念的辩证法,即其发展以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对立和转化的辩证关系,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其真理性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因此,概念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是灵活的,富有具体内容和不同多样规定的统一。关于概念的逻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从亚里斯多德系统的概念理论到外延和内涵理论、定义理论、命题中看概念的周延理论、有关概念加命题的推理三段论再到《王港逻辑》所涉及的普通类型的理论都可归属传统逻辑概念理论,另外还有,在一些哲学逻辑理论中,存在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如定义本身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及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在数学逻辑里,概念相当常常被看作是相同的,只因概念范围与概念内容差异,范围相同的概念被视为相当的。无论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概念级别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被进一步划分为亚概念时要运用两分法以免逻辑谬误。逻辑制约概念,逻辑不成立为主观曲解非概念。经典逻辑概念理论始于弗莱格,继其后出现了本质一致的非经典逻辑模态逻辑,是数学的基础研究导致了现代逻辑的产生如弗莱格函数式概念,沟通数学和思想及产生一阶逻辑演算,车斯的概念类型论、卡尔那普的内涵-外延语义学和蒙太古的类型论。在哲学中,范畴概念(category)在古希腊是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对范畴的分析是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范畴论应属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艾奥尼亚哲学中的水、土、火和空气的物质基本元素的范畴是哲学最早分类系统。柏拉图为证实精神存在划出了它、自、区别、变化和永恒的五种范畴。康德认为范畴是经验转化为知识的先天的理性。亚里斯多德可谓是系统范畴论的鼻祖,在《范畴篇》里论述了十大基本存在的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姿势、状态、动作、承受,认为要以“是”或“有”来陈述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存在对象。他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具有这种可描述性本质的哲学分类系统。因此,范畴可以被明确为最一般的、概括性最高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规律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而且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为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结构稳定的并通过反复实践而内化为人类思维成果的概念,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还有,分类学的范畴,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其范畴论为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实际上,范畴的现实意义是一种辅助概念,组织化的术语,思考技术的工具,为科学限定框架和提供分类样式。所以,范畴也可看作为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最一般规定性的反映,是把握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重要思维形式,认识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
2概念、范畴空间逻辑及认知语义学的涉身性
始于哲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范畴也是思维的认知单位,是现今的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点。二十世纪80八十年代末,莱克夫(G.Lakoff)基于形式逻辑的字面义、无涉身、非隐喻等难以替代真实的概念和理性,发现了普遍的概念隐喻现象,一改以往人们对逻辑学性质的认识。来自语言学研究的认知主义路线赋予了概念、范畴研究的新途径。而且,顺同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点的认知语义学的典型人物,帕.戈登福斯(P.Gardernfors)的概念空间理论可以成为针对概念、范畴的认知视角解释或应用该理论为依据的结合性研究。概念空间可以解释隐喻、有关概念的一些理论,也可以数学化和尝试计算机方面的运用。如今的关于概念、范畴的研究已经放弃了以往经典逻辑先期的方法,采用了现代逻辑和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比如用数学方法探寻概念本质意义的一般结构。现代逻辑框架吸收概念空间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使得范畴空间理论得以产生,语言学中引入逻辑或反之可使形式逻辑深入涉身的及非字面的隐喻领域。逻辑学打破原有的局限同时纳入认知因素开始催生现代逻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范畴理论的研究思路。从认知视角的语言研究产生的认知语义学在对语言与对象的关系上的基本观点是语言不是直接表现客观世界,而是其间的认知建构层联系了二者,面对客观世界得到的各色折射性的概念和概念结构影响着语言表达。从此看出,经典一阶逻辑语义学是实在论语义学,而以概念空间为核心理论的认知语义学,即概念语义学,主张表达式的意义是精神实体,是语言要素到认知结构的映射,意义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第二位的,认知结构需首先确立。概念空间理论是基于认知语义学为解答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符号落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除此之外,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语言意义的实现和沟通语言与世界的中介层。由此可以看出外延语义本体论认为语言对应世界,而认知语义学认为包含于意义中的语言意义途经概念结构对应世界。概念空间是认知结构的某种数学描述,任何概念的n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投影于维上以定位和对于对象的认识如重量就是一个可以被认为没有负重量的一维实数轴。由赫.海宁提出的甜、酸、咸、哭的味道构成一个四面体空间。全色空间是一个更加繁杂的类似圆锥体的多维空间。抽象来看,每个概念空间由一组质维组成,其中每个下标对应相应质下标的向量点,这个多属性的个体可以实行空间定位或构成更大空间。概念空间的内在构成能够解释某些如隐喻这样的语言现象,因为概念间存在类似的空间结构或子结构。从传统、经典到现代逻辑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理论所提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未必完全重合,研究重心有所不同,逻辑学侧重考察概念间的关系,而认知语义学视角的概念更注重概念内部空间结构和多半依存于其他概念,其性质和结构需探究。另一个需探究的问题是符号与概念的关系因为符号表示少于或不依赖于概念空间里概念的内涵。这是因为逻辑学或逻辑哲学根据拥有内涵和外延的概念间的一般关系研究推理的形式规律,而且研究与词语视为同一的概念,从而可以补充概念空间理论的不足,所以,概念空间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概念函数和涵义指称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针对不同层次的语义对象可以获得一个可以根据需要扩张的非单调推理蕴含的函数的框架,即涵义语义的三个基本要素,可能世界集、对象或个体域和概念生成映射。范畴空间既是知识系统又是接受未知概念的认知系统。亚里斯多德使用的范畴在范畴空间里相当于一个维度,任何概念都由空间里的一组范畴定位,其理解的获得基于范畴空间的性质和定位定义。而且,范畴是有穷的。认知主体的认知系统的结构决定认知主体能获得什么,范畴空间的维数取决于范畴的种类,假设动物没有类的类的认知能力,应该没有抽象的类的范畴,没有对任意对象抽象能力和实体这样的有穷集范畴。与概念一样,范畴空间也是受主体先天结构的限制,具有多于概念的一层涉身性,似数学结构的范畴空间拥有一般性,可以是没有极大元的无穷集,但是限于认知主体的特定限制,偏序总会有最大元的范畴空间。尽管认知语义学就语言是怎样与世界相关联的给出了与实在论更合理的解释,即概念或语言通过概念结构或空间与世界发生关系,概念的内部空间已经被考虑到,仍需要进一步思考概念的外部结构和不时地取决于其他概念的概念的产生、解读和使用。而且,当范畴加入后的概念结构是概念和范畴一起构成的更复杂的结构,但符号与是否概念或范畴或概念、范畴一起联系及其联系的次序或其它方式也应该考虑,因为始终的符号表示和概念结构的关系式一直只是笼统的提到,概念空间的点不都是自然语言可以表达的,即使以现实运用为前提的结果依旧,由于实数意义上的点超越符号,况且,双方还有非本质同一性。看来,概念与概念或符号之间的关系的探求需要逻辑学发挥其擅长之处。以哲学开端的逻辑学注重概念的一般性及概念间关系,根据内涵和外延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抽象关系。当然,认知主体一定会影响含有抽象性的认知形态,概念的内在结构可以表示这种关系,因为知识的概念一定要受到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来自于心和认知结构的身的先天认知能力限制。范畴也存在与概念相似的涉身性。传统逻辑不涉及涉身性,与之在概念上有共通的基本观点的却运用了数学方法的现代逻辑的经典派主张概念的抽象性,即绝对的或某种抽象认知主体思想,可是,反心理主义不等于就一定要反对概念的涉身性,从认知主体角度来思考在推理上的形式规律是否可以看成归入现代逻辑的非经典派的范围,因为包括非单调推理和动态认知逻辑等的非经典逻辑研究出一些人类概念和理性。因此,现代逻辑是能够深入认知结构的探索中揭示概念内部结构的概念空间和揭示概念外部结构的也具有涉身性的范畴空间的,而认知语义学研究内容也包括发掘和论证语言、认知结构层和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符号和范畴的关系,不同认知主体的范畴空间和范畴间的空间关系仍然需要认知语义学与其他哲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互通或合作。
3概念、范畴及其认知哲理的教学实践意义
概念、范畴的哲理、逻辑学及认知语义学视角的相关解读可以运用于英语教学,解决语言学习本质和问题以其发挥应有的实践意义。基于体验哲学、哲学、逻辑学研究的符号、认知主体、范畴、概念和可能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实现反映了语言及其形式学习背后实质,有利于语言与世界的缺一不可元素及其关系的透彻理解并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在语言构成部分及语言各技能上的理解、记忆、运用的低效局面,充分开发英语学习者的范畴、概念、思维、逻辑、认知、知识网络、语义-形式象征符号、语言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语言知识、语言学能和语言运用的技能教学中的培养尤其需要涉及以上理论的适时适度地应用。语言能力、习惯及技能的获取既有生理体验、机能、高级心智,又有操练实施和实效条件的因素要求,同时与其相似的认知语言的体验活动恰好给予了语言技能活动的始源条件,组合两者的必要条件可使语言技能得以培养、逻辑得以高效和过程得以完备。以词汇学习示例,英语教学中词汇学习和掌握是教学中的培养目的,是基于范畴、概念的语言熟练的感知反应理解的技巧获得,所以,在教学中,注入范畴、概念及概念空间思维的语言体验的认知理念后的词汇培养计划就是倾听或释读、感知体验词语范畴、概念或识记和识解,或赋予书写或口头的有一定意识控制的主体的自动化认识技能。针对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词语意义、语音、语形的表征缺失或发展程序紊乱问题可以按照认知语言的意义产生的自然程序和语言意义认知程序或交替方式来进行深入的语言词汇的认知式学习和技能培养。通过这种心智技能模式进行加大词汇操练内容的感知质量和数量,利用含有普遍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发现学习模式即,按认知程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词汇意义习得思维和有意识地达到接近下意识的运用就能更好地保证弱化了母语负迁移的词汇的长时记忆,培养好英语本族语思维的关键技能,提高英语范畴、概念流利程度和得体地英语词语的选用能力。而且,这些理论的互通整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势必会既能实现其研究的真正价值又能使之得以应用的完善,同时,对于其他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或实用效果,促进英语全方位的学习和使用能力的高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汉贝格鲁.杨祯钦译.柏林谈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2月.
[2]周北海.基于涵义语义的范畴空间—兼谈范畴空间的认知语义学意义[C]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论文.台北:学富文化出版社出版,2008年5月.
[3]石玮.范畴与概念之辩:基本层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