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测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测绘探讨

叶莹

杭州星宇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500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的需求,以及农村土地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土地生态整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四种基本生态型设计的模式,并对生态型土地整治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希望为土地整治生态化建设相关工作的推动作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模式探讨;测绘新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的耕地资源被大量的占用,出现了大量房屋被弃置以及无人居住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建设,各项污染超标景观受损,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亟需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国家倡导新农村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土地整治的过程当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以及生态景观理论的支持,再加上建设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限制,导致新农村建设无特色可言,甚至简单地采取城镇化建设模式,使农村的地形,水系,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简单生硬的追求表象上的整齐划一,沟渠道路过于硬化,自然形成的水塘被破坏,小树林被砍伐,弯曲的河流被拉直,严重的损害了乡土风貌的展示,这些都对生态型土地规划整治提出了要求。

1、生态型土地整治涵义及研究意义

瑞典植物学家G•蒂勒松1921年首次提出“生态型”概念,他的观点是:生态型是一种基本的生态单位展现,是一种在特定生物环境中发生的基因型反应产物,它是一种基因型的集群式与特定生物环境相协调的状态[1]。而各种人为的活动因素以及气候土壤等都是生态型构建的基础,在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时候,对于生态效应的规划考虑不够周到,简单地以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生态学的实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以与改正,农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必然会因为大规模土地整治而被破坏,导致几千年的生态平衡系统被打破,农村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植被破坏在所难免。由此可见,生态型的土地整治工作势在必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以可持续以及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进行对土地整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综合协调,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对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平衡起到积极作用,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开发。

2、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基本模式

土地整治处于农业景观建设的范畴,景观是指被人感知区域中的土地利用,以及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要素共同构建的地域特征以及风貌,它是一种介于自然活动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它能够体现经济生态文化以及多种社会功能与价值。在进行农村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景观格局以及演变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在对景观进行评价分析以及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内部单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方案,在方案的设定过程当中给予生态过程充分的尊重,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减少人为对景观的破坏以维持生态景观以及生态要素.进行农村乡土景观和生产基地的构建,这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原则。同时,生态型土地整治还是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实现了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在土地整理的过程当中土地利用的结构也被重新调整,这是指的宏观配置层面。而在微观配置层面,则是几个要素得到重新组合以满足特定的要素格局,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趋势,与土地整理项目区域的空间格局进行一定要求的布置,这是土地整治规划的宏观层面要求,而实行生态设计的要求,则可以被看作为是微观层面的设计,他可以在空间格局确定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化原理的建设。生态化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需要遵循易于管理维护的原则,以及低成本高效益原则。

一、河渠设计模式:河渠工程应当保持河流的各种形态多样性,并进行多级给排系统的构建。河流的两岸应当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堤岸以及水道生态修复系统,防止农田的养分流入水体导致水污染,在进行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提升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保护。

二、防护林设计模式:对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过程当中防护林设计。应当对乡土植物实现充分的利用,通过对地域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最大程度增加绿色植被的面积。对于自然植被板块应当重视其恢复程度,尤其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防护林设计适当的通过对绿色廊道的分散以及灌丛的分布等进行构建,通过合理的规划,对生态型经济型的景观防护林体系进行建设[2]。

三、道路设计模式:在进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当中道路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生态道路的建设,路边植被的营造,以及生态防护坡工程的构建和不同等级道路生态网络的优化等。开展路面建设的时候,应当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进行建设,在进行道路两边绿化带以及坡道缓冲区的植被建设时候,应当对将要种植的物种进行仔细的筛选,使得选用的植被不仅可以实现满足道路生态模式设计的要求,也可以达到对原有水网体系以及灌溉体系的维护,在进行道路桥梁的设计施工当中,进行生态通道和桥梁涵洞建设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水文水流的特征,总之道路的建设应当尽量避免对原生自然环境的损害。道路的建设当中,应当要设置缓冲带,缓冲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对周边的居民、植被、土地水质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由此使得道路建设真正实现环保生态。

四、农田景观设计模式:农田景观模型的设计当中应当要对原来因修建道路或者构造建筑物时被破损的田埂路边沟渠的农田进行恢复。在农田的边界区域,应当通过种植绿肥类植物例如豆类等,这可以构建农田的生态型景观,此外,为了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也可以在池塘道路村庄的周边进行缓冲带的设置,这项举措的实施,增加了农田景观生态环境的连通性效果,通过实现对农田生产以及周边附属建筑等设施的合理安排,构建出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加协调的色彩造型等景观。

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成功案例

地处长江淮河流域的合肥市遵循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原则,开展了对土地整治空间的优化和布局,根据生态功能的区分,实现重点区域整治规划,在生态型土地整治工作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合肥地区有两处较大的水源,为了有效保护该地区的生态水源平衡,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合肥市通过对水源保护地的整治,设置了完善的计划,分别划分出几个自然保护区域,分别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等,,在建设过程当中,在一级保护区以及一级保护区的外延200米进行涵养林的种植,且在一级保护区外进行钢丝网围圈,在二级保护区内,通过祭桩界碑,警示牌,实现警示尤其限制进行新建,扩建,改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此外还通过对卢江县汤池镇利用独特的山水自然优势构建生态旅游区域,该区域为中国四大温泉古镇之一,区域内有张良墓,白云禅寺以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等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项目紧靠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政府,通过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对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建立了以高档苗木花卉为主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以及会展农业的发展,通过系列生态化的建设将汤池镇建设成了生态性,生活性,生产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4、生态型土地测绘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测绘技术不断应用到土地测量的工作中,在土地管理领域数字化普及急应用,让土地测绘工作更高效率、高精度、成本低的方向发展。现代数字化测绘新技术包括RTK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测绘新技术运用能够实时更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研究部门工作提供支撑;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执行进度,及时作出反馈信息;实时监测重点工程的关键指标,服务于决策。最终实现土地生态规划,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结语

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土地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切实实现土地资源的保护以及再利用,引导生态化的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

参考文献:

[1]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探讨[J].北方农业学报,2016,(6):127-130.

[2]许刚.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C].//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