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1300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现状,然后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两项新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现状;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02-01
1、先天性心脏病和发病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心脏病,主要是指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发病原因可能为在胎儿发育最初三个月内,心脏胚胎发育受病毒、放射性辐射、缺乏营养和某些药物的影响以及某些遗传因素,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即可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往往合并多种心内、外畸形,常需手术治疗进行矫正。如未经治疗,约1/3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可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而死亡。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比较高的一个国家,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0.7%—0.8%,每年约有15—17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患者,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1]。常见类型如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stenosis,PS)分别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15%、12%、10%[2]。
2、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现状
2.1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
有报道显示,1岁以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通过开胸直视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后,可使肺血管阻力降至正常水平[3]。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始于对PDA的结扎,早在1907年Munro通过尸检提出结扎PDA手术的可行性,到1938年Gross和Hubbard为1例7岁女孩结扎了PDA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人类心血管外科[4]。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体外循环及深低温的运用,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术后监护的完善,以及对血生化的监测和及时纠正,使几乎所有心血管畸形都能手术治疗。1980年在伦敦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小儿心脏病学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得以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
2.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导管术
介入性导管术是通过将特种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替代外科手术的一种治疗方式。1966年RashkindWJ和MillerWW完成了球囊房隔造口术(BAS),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4]。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近10年中由于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涌现,使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我国还在开展其他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主动脉缩窄行主动脉缩窄球囊成形术,肺动、静脉瘘和冠状动脉瘘采用弹簧圈堵闭均有报道。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因为创伤小,愈合快,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且不给患儿留下心理阴影,受到患儿及家长欢迎。本治疗手段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新的介入治疗方式不断涌现。
3、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治疗新技术
3.1儿童肺动脉支架植入术
肺动脉狭窄,尤其肺动脉分支狭窄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我国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肺动脉狭窄的病人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4.4%。此外,在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后可能出现继发性肺动脉狭窄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受肺动脉狭窄困扰的患者会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不仅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常见的治疗肺动脉狭窄(包括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方式主要有心外科开胸手术和心内科介入治疗两种。心外科手术对患儿有手术创伤;心内科介入手术缺乏专用于肺动脉的支架,需要采用其它类别的支架替代。此类支架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柔顺性差、支架轴向收缩率大等问题,会因此增加操作难度,无形中导致患者手术风险增加。
近年来,我国已率先在全球范围内研制出了首批钴基合金材料的球囊扩张型肺动脉专用支架(Pul-Stent),该支架针对肺动脉结构特点设计,其动物实验显示该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显影性好、强度合适的优点;此外,支架规格型号多样,可基本上满足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需求。
3.2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
早产儿的一个特殊问题就是动脉导管开放,本该流入主动脉的血液通过开放的动脉导管进入肺动脉,从而对多脏器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使颅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慢性肺部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及时处理动脉导管十分重要,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必须通过手术结扎来使动脉导管关闭。但以往这些患儿往往病情较重,对呼吸机的要求很高,将患儿转移到手术室接受全麻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而不及时转移容易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动脉导管结扎术直接在床边进行,并由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术中的呼吸机、液体管理,不仅可以使患儿在最佳时机手术,避免转移和搬运导致的风险,还能够使患儿得到更专业更细致的术中管理。
结语:
当前,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继续研究,通过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严格落实规范治疗程序,提高手术成功率,引入先进的治疗设备和医学人才,以促进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进展和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v.31;No.21409:1231-1234.
[2]赵世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与挑战[J].中国循环杂志,2013,v.28;No.18608:565-567.
[3]罗凯,付炜,郑景浩.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v.723:10868-10871.
[4]蒋世良.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v.3304:25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