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知识转化构筑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注重知识转化构筑高效课堂

徐果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徐果

摘要:

本文从老师输出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对注重知识转化和构筑高效课堂的关系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加强知识转化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迁徙利用两方面对它在构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其次,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目前课堂中的知识转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直观性和思维导图方法的举例分析,详细说明了如何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关键词:

知识转化、高效课堂、内化吸收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对工作和学习效率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把自己的知识或者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老师输出知识,然后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然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实现知识的转化、转化率是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构筑高效课堂中,知识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知识转化在构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在课堂中,如果把感知教材变成单调、机械地往学生头脑里“装卸货物”而非是让学生自己咀嚼、消化,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被禁锢,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冷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转化,让更多的知识被学生所内化吸收,课堂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知识转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迁徙、利用。在课堂上这样的场景也是经常出现:学生已经背会了某些知识或者概念,但是不会迁徙、应用。例如在讲物态变化这一节时,学生背会了三种物态变化的概念,但是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去注意大量的这类事实,没有利用这些知识来从新的、未知的角度去解释这些概念,因此,在检验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面前茫然失措,不能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实质。这里所发生的情况,我想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知识的“僵化”,即知识的无效转化,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了教师所输出的那部分知识所囊括的事实圈子里,技能和知识关系失调,脑中的知识几乎变成了一堆僵死的、不再发展的东西,缺乏更新和丰富,从而不能被迁徙用来理解新的事实,即知识没有被学生内化吸收。

综上,知识转化在构筑高效课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和教师就好比是在共同建筑构造一幢楼房,教师负责传递砖块和材料,而学生负责垒起、搭建,当老师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这些建筑材料时,学生不但要稳稳地接住,而且要思考要把这些材料垒到什么地方、要垒成什么形状,要能看得见整幢楼房,并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站的远一点来看,适时调整,才能统筹全局、建成一幢牢固美观的楼房。

二、知识转化在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为了促进有效教学,培养高素养的师资,美国学者舒尔曼于1986年曾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概念,PCK指出教师除了要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如概念、定理、原理等,还要具备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进行加工、表达和传授的能力,使之转化为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自己的讲述,多注重学生的知识转化情况。

对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一般是按照复习、引入、新知识、讲解、例题、练习的顺序把知识讲解给学生,以上的每一个过程,都会因讲课人、授课对象的不同而变得非常复杂,例如在知识引入部分,一些老师为了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会选取一些激动人心、新奇的新材料或者新事物,这些手段虽然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使用,只注重课堂形式而不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却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研究发现少年大脑的“情绪区域”如果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来临,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一团糟,老师所讲的话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只是听着老师所发出的声音的外壳,却不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老师虽然输出了知识,但却未得到高效的转化,学习效率不高。

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一般是通过听讲、记笔记、做习题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讲台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在讲,学生看似也在饶有兴趣地在听,时而奋笔疾书认真地做着笔记,时而眉头紧锁埋头思考题目……整节课显得充实而高效,但这些知识真的全部被学生内化吸收了吗?通过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可以知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班级之中往往只有少数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作业情况较好,而其他人看似笔记记得满满,但作业仍然是错误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呢?老师们不妨翻开学生的上课笔记看一下,他们有的是直接“抄写”在了课本上,有的是“抄写”在笔记本上,更有甚者是“抄写”在了一张纸上,笔记内容几乎全是老师的板书或者老师的原话,整个过程学生做的仅仅只是复制粘贴,并未进行独立地整理、归纳,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所输出的知识没有被学生转化,学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许多老师认为,所谓知识的运用就是让学生间隔一段时间完成一些实际作业(如计算、测量和背诵等),但真正的知识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成为老师讲授新教材的本源,要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边思考边从意识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知识,从而用来帮助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也就是知识的迁徙、应用,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才会有助于构筑高效课堂。

三、课堂中如何注重知识转化的运用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情: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这两件事情达不到和谐,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进行一些专门的工作来使学生变得聪明,但不能简单的认为既然学生在掌握知识,他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聪明,教师如果一旦陷入了这样的误区,就会把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比如让学生记忆老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识记背诵也是不行的,但是不能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知识的转化,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首先,对于公式、定理等一些识记类的东西,可以通过图画或者联想等直观性的事物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其次,对于数学、物理、化学中的比较抽象而且复杂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新的记笔记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转化。针对目前学生盲目记笔记的情况,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迫学生养成记笔记时整理、归纳、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逐渐摆脱“死”记笔记的习惯,让他们的头脑在记笔记时转动起来,比如物理老师在讲速度这一节时,丢掉呆板的笔记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讲授和自己的理解任意组合、归类、拆分、标注知识,这样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之中:比如哪些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哪些知识点是核心、哪些又是需要特别巩固的……如此笔记记下来学生几乎已经能够把老师的讲课内容复述出来,而且学习也更加有趣味性、针对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关于所教学科的的思路,更要关注到学生,教会他们从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思考者,培养他们用“思维的眼光”去把握大量事实的能力,这样老师输出的知识才会得到有效转化,高效课堂才会构筑起来,这就好比教师把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但是要让他学会去掂量,去思考如何把这些“砖瓦”垒积起来建筑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