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广播电视大学巴中636600)
网络时代,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革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教育、文化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网络教育势将成为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面向网络,即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民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正在呼之欲出。
什么是网络教育?简言之,网络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或INTENET进行教育。但这仅仅是字面解释。网络教育绝非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讲台,课本,习题等电子化后搬上网络,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拍摄讲课录像,然后把录像搬上网络并通过网络向远方传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一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主要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
一、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的属性。网络经济和计算机的革命为教育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遍布的互联网打破了自然地域的分割,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也促进了教育市场的一体化。现代网络教育创造了一种以“四大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教育模式:时间分离,空间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
1、时间分离
时间分离指的是教学过程的非实时性与非限性。学生既可以观看在线直播,如同观看已经拍好的电影。“非限性”是指学生可不断重复学习所学课程而不受时间限制,这与很难重复再现的传统课堂教学迥然不同。
2、空间分离
空间分离即网络的异地性。网络教育不受空间的限制,学习者不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与可能的情况合理选择地点。空间分离是指老师和学校,学生和学校,学生与学生可以不在同一地域空间,不在同一省市,甚至不在同一国度。虽然人们同上一所学校,同在一个虚拟校园漫游,同在一间虚拟教室学习,但却各自身在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也无需过问学校在何处。
3、师生分离
师生分离是指老师与学生从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变成了彼此隔绝的单向间接交流。学生很难与每天教诲他们的老师见面。
4、教管分离
教管分离是指同工业化生产的的泰罗制“作业分工”一样,教师的职责被细分为授课与管理,分别由不同老师担任,作为授课老师往往不管理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对教育市场的整合和工业化模式的规模经济性,网络教育的生命力蕴含于它所具有的“四大分离”教育特色之中。
第一,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实的和潜在的教育需求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资源又都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通过遍布全国、全世界的网络,将教育资源的甘露从城市学校源源输往长期干涸的乡村,使广大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便不再有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第二,网络教育的工业化生产特征使其具备了规模经济的特点。从理论上讲,网校的招生人数可不受任何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网校的办学成本基本上都是固定成本和软件升级更新成本,与学员人数无关,新增学员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之没有固定校舍投资,也不受学员生活后勤保障问题的制约,网校可以实现超低成本扩张,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外,与教学需要配套的光盘制作发放也是个工业化制造过程,批量越多成本越低。
第三,网络教育“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的特性使网校具有开放、灵活优势。学员可以从网校下载制作好的课程节目和辅导材料随时随地学习,甚至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这种便捷的学习方式使许多上班族有了学习机会,拓宽了成人教育市场,打开了通往终身教育的大门。
第四,“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促使网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转向了学生主导型,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使教学过程更趋科学、合理。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生的始源性机制应该是主体参与。同样,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有效的学习有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再发现”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网络教育提供了师生分离的宽松环境,交互式的课程设计,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感染,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建构环境,有着其它媒体或其它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三、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在带给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忧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的潜在或已见端倪的问题大致有几个方面:试点学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办学质量。不注意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课件质量,在争取网络教育生源上,不是以质量、信誉和实力吸引学生,而是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乱发招生广告、乱招生、乱收费等,严重干扰了网络教育招生秩序。从国家主管部门对网络教育的导向上政策上的不统一,宣传上的不得力等。
四、发展网络教育的对策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和网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美国网络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比较发达的西部如加利福尼亚州做的并不怎么样,反倒是南部的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州势头较好。这说明了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网络教学的迫切性越高,优势和潜力越大。这对我们中国也是一种启示:西部地区要腾飞,高等教育要跨越式发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只有首先建立覆盖面广的通信网络,网络教育才能有所保障。其次,不断提高网络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指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两方面。在硬件技术上,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带宽与网速的提高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在软件技术上,采取竞争、开放、合作的机制培育教育软件产业。
2、探索适合中国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需要有新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而目前的理论还大多没有定型,还有待根据实践检验进行修订和完善。许多研究者认为:网络教育体现了许多与现代教学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材的基本性与结构性以及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等,并且这些教学思想体现了深层次的现代教育理论。但是,网络教育的这些优点并不是完美,恰恰是教育心理学所认为的网络教育的缺陷之所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指导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组织模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网络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种互补协调的关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国的教育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西方的远程教育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从学习的组织来看,中国学生严重依赖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由教师高度控制,学生自主性较低,选择较少,学生依赖教师;而西方学生不怎么依靠面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少由教师控制,学生自主性较高,选择较多,学生独立;从学习过程来看,中国学生强调信息内容,看重记,惯于表面学习;而西方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以深入学习为目标,不看重死记硬背;从学习动机来看,中国学生受外界刺激支配,而西方学生内因的意义更显著;从学习效果来看,中国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态度,强调适应性和顺从,避免冲突,注重团结;西方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把对学习材料和老师的质疑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学生不但更依赖于教师的面授,而且更适合于课堂教学过程,而西方学生比较适合于通过网络学习。
网络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知识背景、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面授模式能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指导,而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长处,因此,发展成熟后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传统与网络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双主结合”的模式。
所谓“双主结合”,就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既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考虑到学生自身知识学习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并提高教学质量。
3、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课程资源
首先,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必须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及方法,讲究教学系统开发和教学设计。其次,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名课的优势,实行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只有教师了解并熟悉了信息知识,掌握了信息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更主动、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4、以服务为理念提高网络教育质量
“服务”这个概念,按《辞海》的解释,一是指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二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的活动。实际上,从“服务”的定义来看,它的本质与核心,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服务对象作为中心与出发点。具体到网络教育来讲,体现的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网络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出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网络教育质量。(1)、满足学习者需求;(2)、节省时间和金钱;(3)、协调学习、审美以及技术三种设计因素;(4)、全球化考虑、本地化学习。
发展成熟后的网络学院不是把现有的校园教育在网上再现,而是对所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目标是建立一个“空中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的是色彩斑斓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从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光顾这个超市。老师是这个超市的“服务员”,为学生顾客提供咨询和打包服务,以及“售后服务”,向个性化的终身教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