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情节设置的共同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戏曲情节设置的共同性

李鼎仁

在戏曲舞台上,以歌舞所演的故事,按照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历史演义剧与英雄传奇剧,多取材于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戏”、“水浒戏”、“杨家将故事戏”等等,歌颂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肯定忠君爱国的精神;神魔剧,展示神仙鬼怪法术高超、互相斗法的内容,多取材于志怪小说和神怪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故事等;世情剧,展示普通的人情事理,包括爱情婚姻戏、家庭伦理戏、公案戏等等,多取材于古代言情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和民间故事等,剧中人物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帝王将相,但遵循的都是劳动人民朴素的人生观。以上这几种类型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有些剧目往往在内容上具有不同类型的特征,不能简单地归入某一类,例如《霸王别姬》既反映了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也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具有英雄传奇剧与爱情戏的特征。

虽然剧目各不相同,但它们在情节设置上是有共同之处的。一出戏中的人物往往被分成好与坏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通过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产生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有时候,这种对立表现为正义与邪恶两个阵营,例如“三国戏”中刘备所代表的皇室正统与曹操所代表的乱臣贼子的对立,“水浒戏”中梁山好汉与朝延鹰犬的对立,“西游戏”中取经人与妖魔鬼怪的对立等等。有时候,这种对立表现为人物与一种现存秩序的对立,例如《牡丹亭》中美好的人性与陈腐礼教的对立,《闹天宫》与《白蛇传》中自由的天性、真挚的爱情与佛法和天条的对立。还有些时候,这种对立表现为人物内心两种思想感情的冲突,例如《赤桑镇》中保全家人与维护国法的对立,《长生殿》中爱情与义务的对立。

戏是演给普通民众看的,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人们总盼望在戏里能看到一个好的结局,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戏曲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如果是正邪的对立,最后通常是正义战胜邪恶。而在《窦娥冤》等为数不多的悲剧作品中,也可能以好人的牺牲收场。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补偿性的情节,例如清官出现、天道报应等等。有时人们干脆把悲剧改成了喜剧,例如根据《窦娥冤》改编的《金锁记》就把结局改成了平反昭雪、骨肉团聚。如果描写的是美好生活理想与世俗礼教的对立,结局通常是人物历尽磨难,在对礼教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或者求得了某种平衡。《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终于找到真爱;《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张生通过金榜题名,适当地向礼教作出让步,在那个时代争得了相爱的权利。如果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矛盾或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那么结局通常是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例如《赤桑镇》中的包拯通过大义灭亲维护了国法的尊严,而《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在爱情与义务的抉择中选择了皇帝的义务。但放弃爱情毕竟也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于是剧作家又加上了一个仙山相会的尾声,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象征性地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心理。

另外,有一此固定的情节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剧目中,成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母题,围绕着它们衍生出新的故事。在爱情婚姻戏中,“忠贞不渝”与“负心汉”就是两个常见的母题,前者主要描写一对恋人情深意重,虽然历尽坎坷,但矢志不渝,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后者写的是一个男人在生活境遇改善之后抛弃糟糠之妻的故事,如《琵琶记》、《秦香莲》、《金玉奴》等。对于“忠贞不渝”的情侣人们寄予了肯定和同情,即使无法让他们团聚,也通过“化蝶”等浪漫主义的处理,成就他们生死相依的誓言。而“负心汉”则是受人谴责的,即使他们得到了荣华富贵,也一定不会有好下场。还有一些母题,像“比武夺帅”、“比武招亲”、“故人归来”、“求贤访能”等等,也很常见。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情节最初也是一个故事的几个不同版本,也许是互相借用的结果,它们在内容上虽然近似,但在不同的剧目中侧重点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