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脐贴治疗脑梗死后失眠36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4

安神脐贴治疗脑梗死后失眠36例疗效观察

田淼淼马进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辽宁沈阳110032;

2.辽宁中医药研究院脑病一科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观察安神脐贴对我院脑病一科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症状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72例脑梗死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采用常规基础加安神脐贴治疗设为治疗组,36例仅为常规基础治疗设为对照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国际SPIEGEL量表积分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P<0.05);中医单项症状量表积分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89%(P<0.05)。结论安神脐贴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后失眠;安神脐贴;疗效观察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情各异的脑血管缺血缺氧性疾病,且属多发病之一。现尤指脑组织的某一特定区域内因血管流量供应不足持续超过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或体征。发病的两个主因是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1】。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逐渐增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渐升趋势,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病变率,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引发的失眠则占脑梗死后并发症的73.33%,且因脑梗死后失眠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故引起了医学界高度重视。失眠中医称不寐,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颇具特色,故本研究取特色安神脐贴观察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一、脑梗死西医诊断参照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二、同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三、并排除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脑病;四、且年龄在5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下的患者,同时符合以上四条的可收入病例。中医辨证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辨证为气虚血瘀型。

失眠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由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属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参照中医内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失眠诊断标准。失眠诊断根据SPIEGEL量表减分情况、中医单项症状疗效积分情况,失眠的评分标准中,分三种表现,其一分数不超过4,定为无睡眠障碍;其二分数在4-6区域内,定为可疑失眠;其三分数超过6分,则定为失眠。

排除标准:一、筛选病例中不在纳入标准范围内,且治疗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要求治疗,同时受其他情况影响而不能有效判断治疗结果的病例;二、患者由于个人因素不配合治疗或没有准确时间用药,或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按照疗程治疗的患者病例。

1.2一般资料

所筛选的病例对象为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脑病一科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2例由于脑梗死发病后出现失眠的患者,收取病例中女性患者44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均在50-90岁区域内。其中仅应用常规治疗的有36例患者,而另外36例患者以脐部穴位贴敷治疗为主,常规治疗为辅的方法,作用研究时把对照组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列为主用脐贴辅用常规组。在年龄与性别方面两组患者均有可比性,其中性别方面两组患者经X2检验,P=0.833(P>0.05),两组性别在统计学上无名显差异,故治疗中有可比性。年龄方面两组患者经X2检验,X2=0.904,P=1.000(P>0.05),两组年龄在统计学上亦无名显差异,故治疗中仍具有可比性。(其中常规基础治疗包括中成药治疗、埋针治疗、中药封包治疗等,常规基础治疗与常规加脐贴治疗均不使用任何如地西泮类的安眠药。)

1.3治疗方法

72例脑梗死后失眠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治疗基础上予其安神脐贴治疗,2组均1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评价标准

1.4.1睡眠疗效评定标准

在睡眠疗效评定中将主要疗效指标规定为SPIEGEL量表取得分数变化,次要疗效指标规定为中医单项症状取得效果分数变化。

①SPIEGEL量表分数等级

SPIEGEL量表分数减少超过75%,说明睡眠在时间上基本恢复正常,大多可达6小时以上,睡眠质量上大有好转,夜内睡眠状态平稳,醒后精力充沛。此时处于临床痊愈。

SPIEGEL量表分数减少超过50%,睡眠时间上一般超过3小时,睡眠质量良好,醒后状态良好。此时处于显效。

SPIEGEL量表分数减少多于25%,睡眠时间上较前略有改善,一般增加不足3小时,睡眠质量未见改善,此时失眠症状减轻,处于有效。

SPIEGEL量表分数减少不足20%,治疗后失眠时间未见改变,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此时处于无效。

②中医单项症状等级

治疗后睡眠完全恢复常人状态。属于临床痊愈。

治疗后状态显著改善(积分降低2个等级,如4分→2分)属于显效。

治疗后状态较前略有改善(积分降低1个等级,如5分→4分)。属于好转。

治疗后状态无改善或反加重者。属于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因选取的样本不一,选取的数据方式差异,根据资料的差异,一般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我们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数据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结果

注:经t检验得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962>0.05,说明中医单项症状分数的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自身治疗前后各自进行比较,P<0.05,说明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表明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中医单项症状量表积分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0<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表明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分数下降更明显。

注:经X2检验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说明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在总体疗效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明显。

3.讨论

3.1本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所筛选的病例对象为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脑病一的72例由于脑梗死发病后出现失眠的患者,收取病例中女性患者44例,男性患者28例,年龄均在50-90岁区域内。其中仅应用常规治疗的有36例患者,包括中成药治疗、埋针治疗、中药封包治疗等,另外36例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神脐贴治疗,两组均不使用任何如地西泮类的安眠药。作用研究时,把对照组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列为主用脐贴辅用常规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均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国际SPIEGEL量表及中医单项症状量表的积分变化情况的认知,从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客观化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SPIEGEL量表分数均值分别为20.67、7.25,对照组治疗前后SPIEGEL量表分数均值分别为21.13、10.39,经SPSS22.0得出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后两组SPIEGEL量表分数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治疗组分数较对照组分数降低更明显;而两组SPIEGEL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72.22%,经统计得出P<0.05,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总体疗效上效果更显著。而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量表分数均值分别为109.86、19.49,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量表分数均值分别为108.00、59.49,经统计得出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中医单项症状分数均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分数降低更明显;而两组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63.89%,经统计得出P<0.05,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总体疗效上效果更显著。

3.2失眠与脑梗死的关系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脑梗死后患者会存在一些身体功能的损害。临床上以偏身麻木不遂,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及吞咽功能出现障碍等。而研究中失眠与脑梗死的关系极其密切【4】,由于脑梗死的症状会在身体和心理上给予患者大多双重打击,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身体功能受到限制,生活多不能自理,需要靠他人的护理,同时在治疗与恢复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偏长,这让患者出现自卑感,长期会导致患者的精神压力过大,情绪失控,很容易造成失眠。

中医理论中脑梗死又称中风,失眠又称不寐,中风的中医辨证多以正虚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脑,而不寐正好契合中风病位,同样为心脑,其病因多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养、神不守舍,或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致失眠。临床中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年龄大部分偏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具出矣”。现代医学中中风的主要病因以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致,影响心脑的正常运转。这样与不寐的病因又不谋而合,故而本研究以脑梗死后失眠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3.3失眠的危害

人体智能活动障碍由长期的失眠造成,而逐渐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焦虑、记忆力减退等均是其造成的不良反应。并且,长期失眠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体各项机能【5】,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白天出现头昏沉、精神压力大、食欲差,甚至伴有严重头痛、心慌、血压波动、呼吸困难、多汗等多方面现象。长期失眠是老年痴呆的诱发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易致健忘症;易渐进中形成习惯性脱发,医学研究表明【6】,睡眠质量与脱发不可分割;长期失眠严重可引发抑郁症,大多抑郁症患者都曾经历过或正经历着失眠;失眠最严重可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而睡眠呼吸暂停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两者息息相关。同样,失眠亦会带给患者家属极大的伤害【7】,当患者饱受失眠的侵害时,患者出现的各种情绪上的爆发,会给家人带来情感上的伤害,严重的失眠患者会出现重度的抑郁,患者自身会出现不受自我控制的自残行为,甚至出现自杀,这给家人及亲属带来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伤害。故而我们应针对这类人群给予最大的关爱,同时在发现病症的情况下,应及时对症进行调理,先给予心理辅导及安慰,效果不佳时可选用外治疗法,如本研究提到的安神脐贴,争取在不使用药物的前提下将患者的失眠症状得以改善,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痛苦。

3.4药理作用机制

安神脐贴的药物由朱砂安神丸与酸枣仁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主要由黄连、当归、炒枣仁等药物组成,按中医药典的标准取炮制后的中药饮片进行调配,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通过中药接触皮肤使安神贴贴于神阙穴刺激调整任、督、冲、带脉的功能,最终实现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8-9】。

脐部贴敷疗法作用机理,神阙穴是其关键,因属于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并密切联络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4条经脉,根据四海的作用,《灵枢?经别》指出:“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阴脉之海属于任脉,阳脉之海属于督脉,十二经之海属于冲脉,同时带脉能“约束诸经”。而贴敷机理:一、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透过表层结构深达内部直接吸收,使药物直达病所;二、根据中药四气五味刺激相关穴位,可温通可舒缓,达疏经通络、可行可消,达气血阴阳平衡、可发散可敛及以抵御外邪入侵。神阙因其所处位置特殊及所在经络分布特点,以联络任督冲带四脉脉气达统属全身经络,表明了其与五脏六腑的及其特殊神秘的关系特征。相对,脐在生理特征中仍有其特殊之处,生理中以腹壁闭合处是其胚胎发育所处之家,也因此其表皮角质层薄而有弹性、屏障保护功能弱而易吸收,此位置中虽无脂肪组织堆积,但连接解剖学的敏感的深浅筋膜、腹膜,同时分布有大量微血管等结构,这一系列特殊之处最终使得脐部具有强渗透性,高敏感性,迅速吸收等特点。曾有现代医学【10】研究:“脐部穴位皮肤在接触药物刺激过程中,伴随一定强度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其屏障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促动皮肤深浅处多种神经末梢,使得人体的神经得以伸缩、体液调节得以加速循环、免疫功能更是大大的增强,得到相应组织结构的改善,从而达机体免疫力提高、疾病治愈。穴位贴敷疗法临床上运用广泛【11】以皮部理论与穴位贴敷疗法为基础,且疗效确切。皮部作为中医整体系统、西医现代解剖学的最外层,药物作用体表的疗效以此为前提,脐部贴敷亦可能通过皮部与经络联系,进而穴位贴敷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中药贴敷的作用机制,以经络腧穴为基础,其作用主要调整改善经络系统,将腧穴的功能作用与中药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承,进而调节五脏六腑、影响四肢百骸最终达到全身上下【12】,因此治疗内外妇儿等诸多疾病时,选用脐贴治疗,不仅得以应用到中药的独特作用,同时联络到穴位的特殊位置与功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

3.5失眠诊断意义

根据国际SPIEGEL量表、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表,确定失眠的症状等级,进而根据SPIEGEL量表的减分情况及中医单项症状疗效积分情况判断失眠病情的好转程度,最终统计数据,得出结果。

4本研究的不足

1.因中医辨证限制,本研究收取样本量偏小,且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统计中由于个人的偏颇,可能使统计结果存在误差偏倚;

2.本研究中获取的数据未进行机械非情感的理化指标监测,仅根据患者的个体及对病程记录的病情变化进行判断评价,可能对患者真实的指标检测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会存在个人状态的感性差异;

3.本研究中未考虑患者是否因自身及非疾病带来的情绪变化对睡眠的影响,用药时未考虑是否因个人情绪状态对失眠的效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

4.本研究中患者选取的时间范围相对较广,某种程度上可能因季节变化的差异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

5.本研究中不足之处,在未来研究时应尽量克服,使研究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做到完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编译.脑缺血预适应通过上调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的摄取活性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1(6):336.

[2]孙健,覃骊兰,蓝毓营等.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2):112-114.

[3]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6.

[4]张鹏,赵忠新.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5):363-367.

[5]赵欢欢,黄俊山,沈银河等.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的失眠与情志的关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7):1698-1700.

[6]费宇行,王丽华,李靖等.长时间海上航行人员睡眠状况调查分析[J].军事医学.2012,36(8):571-574.

[7]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美)柯瑞格,2010.

[8]叶浩然.中药早晚分治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3):43-44.

[9]高希言,时明伟.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5):624-628.

[10]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16(2A):466-468.

[11]王炫德,赵军.耳穴压籽配合人参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26-28.

[12]刘艳骄.失眠的诊断及治疗程序[J].中国中医药.201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