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城市化、体制转变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规模的扩大,既有功能的归并与调整等内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原有校园规划进行调整。那么,如何在原有环境中恰如其分植入新的板块,而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新老关系得以延续?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东校区扩建工程项目为实例,通过项目分析解读,深层回顾了其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校园;改扩建规划;新老延续;空间生长
一、工程项目概况
湖北医药学院地处十堰市城区中心,为省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地块东临上海路,西接老校区,核心用地面积约为6.1公顷,学校拟在东校区新建行政办公和会议中心;教学用房;科研用房;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对外接待中心)等,沿上海路边规划建筑群及大型绿化场地,利用上海路坡度高差建两层大型地下室,功能为大型活动用房和停车场;靠上海路边地段两侧,最大限度安排设计写字楼,发挥地段价值(图1)。
由于此用地为学院最后一块建设用地,是原校区预留扩建用地,同时又与十堰市重要的城市道路上海路相临,故对本地块的设计除考虑基本的功能、建筑面积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与老校区之间的新旧呼应,加强其生长属性。同时必须高标准体现本地块的城市标志性,着力打造学院的门户景观,使之成为上海路上璀璨的亮点。
二、用地条件及现状分析
本地块原始地貌高差较大,经开山平整,场地标高279米,高于门前高架桥,右侧至太和医院医学培训中心高楼段场地标高门前上海路路面标高,依次为279至284米。靠上海路左、右两端高差约14M(图2)。
(图2)现状高程分析图(图3)基地现状分析图
周边影响最大既有建筑是学校东区学生公寓,此组公寓顺应地形呈发散状布于东侧场地之上,圆心处落于地块内,建筑走向与基地形成了不平行的几组关系(图3)。
三、空间组织及环境设计
校园改扩建规划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与新校园规划相比,其可发挥余地较小,在规划理念上有着不同的要求,既要兼顾到现实利益,又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3.1层层生长
校区东临城市主干道上海路,所以本方案将行政办公与会议中心置于城市方向,同时结合用地塑造门户景观广场,并采用中轴对称的处理方式。兼顾了行政办公与会议中心功能的外向性与庄严感、礼仪特征;行政办公楼作为校园主入口标志性建筑,与广场共同形成主入口空间形象,营造了校园入口独特的氛围。体现了学校开放、自由的时代特征。并由此形成第一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图4)。
(图4)总平面图
进入到校区内部,主要布置了科教用房功能建筑,科教大楼由对称的两组建筑构成,形态上兼顾了其内外性,既考虑其自身围合的宁静院落空间,也塑造了便于师生沟通交流的步行景观广场。进而形成了建筑单元内部的第二层交往空间。
西面与老校区连接老校区的集散广场形成东西步行轴线的落点,也是起承转合的重要节点,位置和功能上生成面对老校区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
总之,以贯穿东西的主步行道路为骨架,将三组空间由开放至半开放、城市外部至校区内部有效串接,综合形成树干式的丰富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3.2多样复合
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主入口区域的建筑组团布局规整庄重,体现行政办公建筑的理性和秩序;次入口区域对应生动活泼、简约大方的浪漫生态景观及建筑形态,与主校门区规整的脉络相映成趣,有机结合,在理性的空间透出浪漫动人的氛围。
B开放收合的空间——整体建筑组团的布局与校区空间松弛有度、疏密组合。建筑组群内部布局紧凑,便于使用的灵活与便捷;建筑组群之间适当开放,形成开阔的绿化开敞空间,塑造开放收合、跌宕有致的空间体系。
C多样功能的复合——利用地块特点及构成逻辑,运用场地高差关系,合理划分内部教学科研办公建筑与对外接待写字等建筑。内与外、动与静因此合理分化,有机复合,保障校园教学秩序与发挥地块商业价值并重。
四、功能布局
在总体布局上,各功能分区内部组合相对紧凑,各功能区之间适度放开,创造出松驰有度的布局特点。行政办公区位居校区主入口核心区域,教学区、科研区、宿舍区等功能区远离现有城市规划道路,对外接待及写字楼功能相对独立设置。明确的动静分区、内外分区,保障各部功能使用便利,避免了各功能区间的相互干扰。
4.1重点突出的行政办公大楼
行政办公大楼处于校园正入口的位置,宽广的建筑体量与整齐划一的要素处理,将其庄重挺拔、恢弘大气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部门厅以上采用局部的架空处理,强调出建筑“门”的造型和“门”的气魄,真正表现了其作为校区门户的重要低位。会议中心则由两个方整盒体支撑于大楼下方,形成主体之下有力的“基石”。另外结合建筑层层生长的形态,入口广场也设计成凸字形开放形态,着力烘托其纵深感(图5)。
(图5)行政大楼透视
4.2协调有序的科研、实验教学区
科研、实验教学区分散布置在行政办公大楼的后方区域,紧靠老校区,面朝师生活动的主要区域。该设置主要考虑了科研、实验教学区的半公共性,便于形成相对宁静的科研教学环境。两组开口形建筑体自然围合构成了链接老校区的公共集散广场以及内部私密宁静的庭院空间;中央夹合区域则形成了和谐有致的步行通廊,便于师生的日常交流沟通。建筑形象体块感强烈,立面设计新颖典雅,使之成为校园内和谐的组成部分(图6)。
(图6)科教大楼透视
4.3相得益彰的对外接待及写字楼区
为高效利用城市中心主干道地块价值,本设计将对外接待及写字楼区这组对外联系及商业建筑置于紧靠上海路的地块东南角。使之与学院内部教学区域有效分离,自成一体。建筑立面运用现代材料,形象简洁、标志感强,对外接待中心采用“L”形平面设计,即照顾了多个城市面,也便于客房的布置。写字楼采用方形平面,高效利用(图7)。
(图7)上海路沿街透视
五、交通流线组织及竖向设计
设计中交通流线组织做到人车分流、合理疏散。场地设计则充分挖掘地块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高差利用设计,设置地下停车场及大型超市。
根据地块高差关系及功能组合特点,沿上海路形成三个高差层级关系,分别对应284米、297米、294米三个标高之上,其中对外接待及写字楼区跨越284米和297米两个高差层级,在这两个标高位置与上海路相接形成两个出入口,内部道路形成环形流线。坡度高差之下设置地下停车场及沿街超市,此区域便因此独立开来(图8)。
(图8)交通分析
结语
新时期大学校园的改扩建不仅要传承老校区经过岁月洗礼、承载着师生情感的独特场所精神,更需要应对社会转型给校园空间带来的具有复杂性的“新问题”,使空间的有机生长顺应时代的要求。层层生长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条理地组织各项空间设计要点,系统地解决复杂问题。湖北医药学院东校区规划主要从空间规划方面对此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探索,但其在建筑单体、景观设计等更小、更近人尺度的层面如何处理好校园空间的延续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龚颉.高校新老校园环境差异比较分析[C]//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2005.2总第7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伯伟.校园规划的目标—增进集群的复杂性[C]//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2005.4总第8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