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山东济南250000)
儿童道德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观念,成人很少注意儿童是如何道德化的;一旦我们直接地同儿童进行道德讨论,那么我们会发现他们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道德判断方式,它们不是成人道德的‘内在化’”。作为幼儿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培养人———幼儿教师,应注重结合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以无限的爱心、高尚的人格,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养成。
一、幼儿园德育目标
德育作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1996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幼儿德育的任务与目标界定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随着幼儿德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发展,到2001年,教育部又制定并试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而幼儿德育的内容就融入进了社会领域,其目的在于把幼儿德育与中小学德育区别开来,强调幼儿德育必须在社会活动与交往中求发展。
二、幼儿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相当一部分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良个性品质。再加上幼儿园不像中小学那样有独立的德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渗透德育,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就成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和职责。
可是,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相当严重,幼儿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落到了传授知识上。在幼儿园,各种读写算、技能技巧的培训班每年都在大张旗鼓的设立,家长也对此给予积极配合。如在天津,“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不得不提前教孩子小学课程,把幼儿园办成小学的‘模拟课堂’”。至于幼儿思想道德问题引不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幼儿德育被淡化。
三、幼儿园加强德育工作的措施
1.明确幼儿园的德育职责
作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执行者应做到明确德育工作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积极工作的意识,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德育工作培养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道德品德的教育。不要将德育的责任和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到幼儿园外部,片面夸大幼儿园外在环境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多从幼儿园自身寻找原因,是不是将这些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外在要求,刻意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和培养;是不是对孩子缺乏真正的尊重与平等;是不是教师主导过多、知识灌输过多等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幼儿园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2.分层次制定符合本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目标
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给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方向,但每个幼儿园由于各自的德育对象、德育环境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幼儿园在执行《纲要》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分阶段地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如北京某大班的德育目标如下:“知道并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多元化的世界。理解并掌握必要的公共规则。热爱自己生长的环境,并懂得保护。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为中国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待人礼貌,热情。主动与同伴交往,有合作意识。”
3.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是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按其效果划分,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正效果,即受教育者接受德育教育后德育水平得到了提高,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零效果,即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与受教育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三是负效果,即受教育者不光没在师德水平上有所提高,反而退步了。自然,正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追求的目标,是德育教育得法的反映。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流于形式主义,缺乏实效性。幼儿园只有把德育落实到实处,才能保证幼儿德育观的正确形成。
4.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教育
幼儿的模仿性是非常强的,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作为一名好的幼儿教师会非常明白活生生的范例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使幼儿信服,对幼儿能产生更直接的影响。这决定她们更喜欢选择在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园德育大纲的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幼儿道德判断,在思想道德上把握幼儿、感化幼儿。作为幼儿园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幼儿教师在工作期间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锻炼、实践、总结,初步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形成一定的师德行为习惯,为正确引导幼儿道德行为、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