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528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给予所有患者伏立康唑,观察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结果70例患者中,21例治愈,33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总效率为77.1%。单因素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和患者基础病稳定,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70例可评价病例中,有8例患者出现伏立康唑相关AE,不良反应率为11.4%。2例视物模糊,4例肝功能损害,7例低钾。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广谱抗菌功效,不良反应小且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33-02
随着抗肿瘤治疗药物和免疫剂治疗的日益加强和广泛应用,再加上血液病患者因自身较低的免疫力功能,导致血液病患者中的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此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诊断手段较为匮乏,传统抗真菌药品的不良反应较大,严重影响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我院特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运用伏立康唑来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28.8岁。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7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标准与微生物标准共分为确诊、拟诊、疑似病例3个等级。确诊病例:①证实是否为真菌感染对痰或鼻腔分泌物培养组织或肺组织活检;②具有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③具有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或临床标准。拟诊病例:①具有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或临床标准;②具有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疑似病例:①具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热使用广谱药物无效;②具有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1.3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伏立康唑0.2g/次,每日2次,疗程3~19d。伏立康唑片剂:口服伏立康唑片0.2~0.4g/次,每日两次口服序贯治疗,疗程1~32d。患者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同时仍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药物结果等来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7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将伏立康唑作为首选治疗,14例患者因对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无效或对其无法耐受其不良反应,特将伏立康唑作为二线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道症状、体温等体征变化,便于及时送检微生物学培养。
1.4疗效判定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其疗效划分为4个等级:痊愈、显效,进步、无效。首先治愈:患者经治疗后病原学检查恢复正常;其次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第三进步:患者经治疗后有所好转,但不明显。第四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分析
70例患者中,21例治愈,33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总效率为77.1%。
2.2单因素分析
2.2.1诊断IFI:70例患者中有11例血培养检及真菌,经G试验后结果显示为阳性,则被确诊为4例曲霉血症,3例白念珠菌菌血症,4例热带念珠菌菌血症。20例患者肺CT中存在明显感染病灶者且未行病例检查,其中5例痰涂片查及非白念珠菌,剩余15例结合G试验等结果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拟诊病例,2例为疑似患者。
2.2.2治疗时机:本文研究中使用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0例患者中,有56例为一线治疗,有效率为80%,14例对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无效或对其无法耐受其不良反应,特将伏立康唑作为二线治疗,有效率为20%,两者有效率经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不良反应:70例可评价病例中,有8例患者出现伏立康唑相关AE,不良反应率为11.4%。2例视物模糊,4例肝功能损害,7例低钾,经相关针对治疗后,症状明显减退或消失。
3讨论
近年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不断上升,然而由于此病症状不典型,较为隐蔽,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缺乏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等因素,导致不能及时的有效治疗血液病患者。目前确诊IFI的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但血液病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出血或多伴有血小板减少等症状[2],因此,只有极少数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液病患者IFI的确诊率,从而选择安全性好,性价比高、毒性小的药物对后续治疗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0a-甾醇去甲基化,以此来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的构成和功能障碍,实现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效果。本文研究中的伏立康唑治疗采用的静脉滴注和口服的方式,两者均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70例患者中,21例治愈,33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总效率为77.1%,将伏立康唑作为一线治疗的有56例,可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但此药也要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后续进一步研究探索。
综上所述,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广谱抗菌功效,不良反应小且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智,冯金萍,陆时运等.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99-902.
[2]沈莉菁,陈芳源,肖菲等.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3):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