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梅(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5350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302-02
血液透析可以看作是人生中重大的挫折与不幸,若病人对此反应过于强烈,或反应失当,采取错误的对策的话,常常会导致病人各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血透治疗的实施。但如果配合,共同克服困难,必将能提高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由于长期血透病人病程的迁延性并且需要长期治疗,所以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尤为重要。通过建立系统、规范的家庭支持系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适应疾病,其他家庭成员作为病人的支持网络,在生活方式、卫生习惯、营养、锻炼等方面保持健康行为,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血透病人30例,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病人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人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4例,通过心理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其中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12例中,1例治愈恢复正常工作,占9%,3例好转占25%,4例病情稳定占33%。而处于心理状态不稳定的18例中仅5例病情稳定,占28%,无一例痊愈和好转。所以通过心理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命。
2护理
2.1血液透析初期的护理
当患者无奈地接受血透治疗后,首先是对透析的恐惧与紧张,尤其是性格内向,个性怯懦者,对医护人员的脸色、只言片语非常敏感,医护人员稍有言语怠慢,面色不悦或动作失误,都会给病人造成极大心理压力。因此,医务人员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沉着的操作常可化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透析,恶心呕吐症状缓解后,患者食欲大增,体重迅速升高,很容易诱发心衰、高血钾,此时应向患者宣传控制摄人量的必要性,并指导他们如何选择食物,向他们介绍食物成份表,尤其是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平素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人要反复讲解,具体指导1。经过1—2个月规律透析后患者精神好转,或因经费困难,或因路途较远,或因性情急躁,常会提出减少透析次数的要求。这时应劝导他们,按照国际标准每周透析时间要达12—16小时。而我们目前每周2—3次,每次4—5小时的透析仅是维持生命的最低要求,一旦减少次数,病情反复,再加强透析更加费钱费事。
2.2长期维持血透的护理
经过几个月或几年的透析,患者大多有了一定的体会和经验,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但也深知血透只是能清除水分及部分毒素,恢复部分内分泌功能,并不能完全代替肾脏功能,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还要每周二、三次往医院跑,十分苦恼,叹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还有何出路?”当得知还有肾移植这唯一的出路时会提出:“要多少钱?”“成功率有多大?”“我适合做肾移植吗?”等问题,医生应详细向患者解答这些疑问,以使病人和家属选择。有条件肾移植者多一条生路自然欢喜,无条件者则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已走上绝路,还有些病人由于长期透析经济拮据,夫妻反目、子女不孝、家庭失和而影响情绪,此时应尽可能多做单位、家属的劝解工作,并向患者讲解血透一样能很好地维持生命,国外有存活25年以上的病例,我国存活10年以上的病例也不在少数.随着科技进步,内分泌替代疗法,如促红素、活性维生素D的问世,也给血透病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2]。
有的患者因生病,对家庭、单位、社会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问,不读书,不看报,甚至电也不看,不活动,不交往,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对于疾病的恢复十分不利,会引起各器宫功能的退化.家属和医护人员应鼓励他们融人家庭,融人社会,让他们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和家庭成员共同上街购物,外出游玩,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家庭一个重要成员,而非累赘。在病情恢复到一定水平时,鼓励他们回原单位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一分子,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提高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是每一位患者的愿望,也是我们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情绪,坚强的信心,恰当的活动,适时融人社会,是对每个透析患者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丽清,费素琴,陈宝宝《长期血透病人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06,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