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蓉(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61006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防感染护理及卧床休息;对比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2.00%、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病情复发率为6.50%、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为74.00%、并发症发生率为54.00%、病情复发率为24.00%、护理满意度为82.00%;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个性化护理;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61-01
随着心血管疾病广泛病于中老年人群中,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导致多种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的病发风险显著增加。急性心肌梗塞作为严重且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期,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1]。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呈突发性,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临床治疗难度大,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并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差,治疗依从性较低,不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对此,本研究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45.2~72.3岁、平均年龄(58.5±6.3);心血管病程1.2~12.3年、平均病程(7.2±3.3)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45.2~72.1岁、平均年龄(58.2±6.5);心血管病程1.3~12.1年、平均病程(7.2±3.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治疗,改善心肌供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输液治疗,防止休克;而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安抚患者的情绪,积极疏导心理,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病情需要,给予镇痛安定药物治疗,消除患者焦虑、惊恐的应激状态;防感染护理,清理患者的口腔,及时擦拭患者的体表皮肤,服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卧床休息,对患者采取绝对卧床护理,避免患者出现体力性活动;对比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2.00%、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病情复发率为6.50%、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为74.00%、并发症发生率为54.00%、病情复发率为24.00%、护理满意度为82.00%;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原则为协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缓解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及改善预防[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病情发展迅急,需提供靶向性强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仅可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降低患者的应激激素表达水平,还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自信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出现心绞痛,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刺激,存在感染的风险。卧床休息护理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代谢水平,减轻心脏的收缩压力,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延缓病情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刘颖,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01(18):13-15.[2]邹雅,熊海燕,李娜,冷梅芳.优化院前急救转运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成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6(21):2467-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