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惠水县大坝中心学校,贵州惠水55060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37-0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处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语文素质教育必然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虽然建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体系和模式,但应试的痕迹仍然是很重的,而且其效率之低、效益之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勇气去回应来自现实的挑战,还要有对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负责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而深刻地剖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真正找出阅读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来探求提高效率的途径。因此,为推进课堂阅读教学素质化,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须有三点突破。
一、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观
多年来,由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指向不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经艰苦的努力,并且建立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始终未能冲破单纯的工具性训练和文章分析学的教学藩篱,走出“读写结合”的误区。阅读教学固然是通过课文去学习语言的,但绝对不是孤立的去学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文章学、写作学等有关知识的。阅读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作文教学毕竟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范畴。但迄今仍然有许多教师把它们等同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把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像拆散了零件似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互之间完全割裂,使阅读教学变成了工具零件的加工;有的过于强调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指向写作。在教学中,既挤走了精心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又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有所缺漏,写作思路偏狭,语基、阅读、写作三败俱伤。再就阅读教学本身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引路,略读才是应用”。可是,仍然有许多教师忽视略读和略读指导。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不是疏于指导,就是精教不厌。还有的教师出于好心力图在有限的阅读教学的课时内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果在客观上让阅读教学超负荷地承担了并非语文学科都能承担的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任务。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某种阅读能力抑或写作能力也并没有因为某种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正像有的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一样。阅读教学这种偏颇的不明指向,无疑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所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使阅读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就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意志和阅读情趣,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读能力、运用工具书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精读能力和速读能力等。它是开启已知和未知的科学文化殿堂的钥匙。因此,明确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背离其性质,就谈不上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意志和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二、突破阅读教学的目标观
训练阅读能力是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高考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能力考察后,阅读教学对能力的要求也就摆到了教学的主要地位。但结果怎么样呢?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基础知识的教学反而被削弱了,多年来高考的结果就是明证。这确实是令语文教学最尴尬的事实。作为“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的语文,成绩总不如其它学科,尤其是阅读得分率之低令人费解。如果问题不全在命题,那么就在阅读教学本身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所追求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连教师本身也不明白哪些语文知识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阅读能力,至于转化的途径和条件究竟如何?就更不清楚了。于是“知识即能力”的能力虚无观、“能力即题型”的备考应试观、“能力即方法”的单纯技术观流行起来了,让人无所适从。但就阅读教学本身而言,我们认为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建立起训练能力、指导学法和培养习惯相统一的目标序列,而不是在阅读教学中把训练能力、指导学法和培养习惯割裂开来,只顾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或者是为应试而进行的单纯的技术训练。要遵循训练能力就是训练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从事阅读实践的能力、指导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反复地尝试各种方法、培养习惯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的原则,从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观,砥砺阅读意志,陶冶阅读情操,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比如:(一)在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勾划、摘录、揣摩推断词义和句义的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在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过程中,应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入手,重视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在的联系(作家作品的思路)和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进行快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习惯。总之,阅读教学应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序列,使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上。
三、突破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观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至今仍没有摆脱凯洛夫的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以授代学”的教学思想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过程,重视阅读教学中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统一性和相对不同的特点,在课堂结构上取得突破。这种阅读教学过程的直观表述见下表:
以上仅仅是就阅读教学而言的,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果不落实到课堂上,对语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课堂阅读教学素质化。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力求课堂阅读教学素质化有所突破。
有效否?看学生!
夏俊兰
(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江苏姜堰22550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38-01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数学课堂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发展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数学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表现为多样的教学形态。
1.有效对话。这是以师生平等关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进行教学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实现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的:
师(指不相交的一组直线):像这样,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师:那另外一组蓝色直线呢?
生:它们也是互相平行的。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生1:课桌的前后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生2:窗户、门、黑板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互相平行的。
……
师:平行现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广泛存在。看——(音乐声中,一幅幅生活中平行、相交现象的图片在学生眼前徐徐展现:宽阔的沪宁高速公路、高耸挺拔的棵棵大树、铁轨图、地面砖、秋千架、五线谱……)
师:在图中,你能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
生1:两条钱轨互相平行,铁轨和枕木相交。
生2:秋千的两条吊绳互相平行,吊绳和踏板的边相交……
师:那这两条马路呢?(出示两条呈八字形,还未相交的马路图)
(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相交的,也有的认为是平行的)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如果把这两条马路延长,它们就会相交。
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把两条马路延长、再延长,无限地延长下去,会怎样?
生(闭着眼睛想像后,异口同声地):相交了!
师:到底是相交还是平行呢?我们让电脑来验证。(多媒体播放:马路不断延长,在远处相交于一点。)
这样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观察具体场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回归生活举例”的教学流程,一方面,使学生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的观察、概括、辨析中,加深了对平行现象的认识,获得了充分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2.有效活动。以探究性活动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适时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探究新知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在经历了思考的痛苦、超越的艰辛、刻苦的体验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信心的倍增,同时又是创造潜能的提升,智慧的生成。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三个工程队共同铺设草坪”的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纷纷调动自己的积累,展开自己个性化活动,分别以图示法、倍比法和商不变规律等方法来诠释自己结论,让学生感知“分数这个大家庭里还有相等的分数”这一现象,又有效地为学生后来的自我探求激活了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其后,又以“你能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再找出几组相等的分数吗”这两个渐进的教学环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到了极致,使“分数的基本性质”深刻“悟化”,并“呼之欲出”。
3.有效开放。首先是教学结构的开放,教师不追求固定的教学结构,没有墨守封闭性教学过程的预设,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开放,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能动地建构。还有教学时空的开放,课堂上凡是学生能想的、能说的、能做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有,把更多的学习时空让给学生。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一张圆纸片、一分米长的绳子、六块橡皮、八颗围棋子),让学生自己创造分数,学生在创造分数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互补。这一点在课中交流时,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分数就是很好的证明。实践证明,实行“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