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在农村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

吴家成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象州545800

摘要: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科学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音乐认识、愉悦、审美和教育等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而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用音乐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建构学生健全的人格;用音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实践艺术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职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中职音乐教学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对于农村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无法满足其需要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契机,使中职学生不仅能获得认知上的教育,同时还能维护其心理健康,使两者有机地协调发展。

一、中职音乐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音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健康的承担者,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促进音乐教学,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人格健全的发展。

1.具备健康的心理教育观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中职音乐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坚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白板说”,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使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首歌曲蛮好听的,我们一起来唱唱好吗?”“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以后唱得比老师还好”的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同时,要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是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3.关心、热爱、接纳每一位学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关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期望;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妙方。农村中职学校有好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顾他们;还有些学生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或失父或失母。这类学生缺乏关心与关怀,要经常关心、问候他们,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疼爱他们。

一次,我班一位留守女生的生日快到了,有人告诉了我。在她生日那天,我和其他同学为她买了生日蛋糕和许多礼物,在教室里为她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我和同学们都祝福她,为她唱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当时她非常地感动,体会到了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从而变得开朗了许多,增强了信心,学习也有了进步,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家庭巨大的关怀和良好的班风。

4.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作为一位教师,要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就会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的载体。如果中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教育,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提高内驱力,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1.利用多媒体新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产生学习的动机。

多媒体新技术辅助教学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新技术,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音乐的表现形式》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我利用PPT制作的微课《对唱和表演唱的不同魅力》,当中有音乐、声音和flash动画,有可爱有趣的动画插图,一下子就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地进入所创设的意境中。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能直观地表现音乐,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生动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优化了音乐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暗的唯一光亮”。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学习《合唱艺术》一课时,要求学生体验合唱作品,我让学生反省一下自身平时的言行举止对集体的影响,通过这样学生明白了友爱团结的重要性,善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渐渐地改善了各自的态度,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

在赏析歌曲《常回家看看》(车行词、戚建波曲)时,让学生分析歌词的大意,体会歌曲的情感时,适当地给学生提出:爱家,爱父母,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自己对父母有些合理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妨坦诚相告,加强情感交流,加深两代人的相互理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克服自卑心理。现代社会竞争加剧,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进取,相信自己并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潜力,当时机到时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功。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孕育成功的基础。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前提,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即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此音乐教师要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思想内容健康的歌曲引入课堂,把一些听起来美、唱起来难的曲子适当换调子或变换节奏让学生演唱,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上台表演的勇气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有目的地选取积极向上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在困境中拼搏的勇气。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伟大祖国更加热爱。音乐作品能够从多个角度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等不健康心理,增强自信心。

4.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青春期有活力的学生,更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去激发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

学生偏爱流行音乐是不争的事实,在平常的上课中,可以利用一些引起学生共鸣的感人的歌曲,比如《梨花又开放》(韩红演唱)、《我相信》(杨培安演唱)《最初的梦想》(范玮琪演唱)等。这些积极的音乐可以唤醒学生心灵上许多温柔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怜悯之情和行善之心,激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乐观向上,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5.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品质。协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可以营造轻松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互动的学习关系。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而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用无形的情感穿透力来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音乐教育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利用音乐活动所具有的群体性、协作性,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例如合唱、合奏、舞蹈都是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现形式,每个成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又不喧宾夺主。处于伴唱、伴奏、伴舞的成员人人都要有甘当绿叶的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作品的表现。音乐作品表现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是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技能的良好途径。作为中职音乐教师,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只有拥有宽容的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

总之,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细心挖掘音乐教材中蕴藏着的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同时也对中职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和钻研理论,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在中职音乐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雪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五华主编《公共艺术(音乐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4]贾晓波《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途径的研究》。

[5]刘润田《中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安徽教育》,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