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随着科技的突破与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产业的崛起,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进一步升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又一大突破。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的理念,推出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在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以及高档小区巡检发挥作用,实现特定地区的GPS定位、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自主巡检、检测报警、路径记忆、可视化追踪、无线视频回传等多种功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互联网+陆空两栖人机交互
1作品简介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是一个硬、软件结合,涵盖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先进技术,致力于为灾难地区以及小区巡检提供精确信息服务的智能系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手机端APP,远程操纵中心。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分为无人机系统、探测车系统和车位系统(用来存放车体)三个主要系统,将无人机和智能小车技术集于一体,实现可结合可分离,根据任务需要使其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能够实现未知环境探测、室外侦察、气体检测、自主巡检等一系列功能。机器人与手机端APP紧密结合,方便使用,进行信息获取、简单操作以及信息共享。远程控制中心完成任务分配,信息显示功能。
2作品设计理念
(1)创新性:实现无人机与车体可分离可结合,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通过高清摄像头配备图传设备,将目标场景信息实时传输给地面站工作台,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姿态传感器的融合和电机速度的采集,构建了路径记忆算法,使得小车具备自主巡检的功能。
(2)安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能够代替工作人员对未知环境进行侦察,能够进行根据环境情况分开作业、进行可燃性气体检测、特定区域自主巡检等。能够保障人身安全。
(3)实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能够进行实时视频图像信息回传,完成现场相关数据的检测与回传,对监测信息、控制灾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对小区进行巡检实施监控,通过无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可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增强小区安防强度,扩大其使用范围。
3同类产品对比分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陆空两栖机器人,无人机等同类产品。但是大部分的同类产品仅限于无人机,航拍的单一功能,没有进行技术创新,也没有充分的开辟新的消费需求。整个无人机市场良莠不齐,无人机的发展在中国以“大疆”独占鳌头。陆空两栖机器人的各种应用方面也日益开拓,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比其他产品,我们的产品是致力于应援救援方面,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作资源勘探,功能齐全,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是一个更加成熟,更有实用功能的系统。
4本体介绍及性能分析
本团队针对现有两栖机器人技术进行整合和研发,推出“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其采用“无人机+探测车+基站+互联网”的结合形式,是融合了物联网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前卫科技于一身的新型陆空两栖机器人系统,力求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主要针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侦察救援系统。充分的填补了陆空两栖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空白。
图1机器人+基站+互联网开发设计平台
本产品,在地震救灾时,探测车结合全景摄像头及图传,通过局域网无线通信技术实现PC监控,实时传输现场画面;搭载数传设备,完成现场信息数据比如气体检测的采集回传,无人机高空探查周围环境;投放小型自救设备以及少量食物饮水;完成灾区电力系统的验收巡视;方便救援人员在远程PC终端完成事故评估;搭载集成转信模块,无人机升到一定高度,充当通讯基站,恢复灾区通讯功能。整个系统既可以利用手持式遥控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和探测车的机车集合。另外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小区巡检,提高小区安防强度。这相比“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控制系统”显然更具有实用价值。
5结论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能够实现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能够对特殊环境进行侦查巡检、检测报警、路径记忆,能够进行无线视频传输、获取现场信息,在特殊环境的侦查领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安全性和准确性,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大创新。
参考文献
[1]TomicTeodor,SchmidKorbinian,LutzPhilippetal.ResearchPlatformforIndoorandOutdoorUrbanSearchandRescue[J].IEEERobotics&AutomationMagazine,2012,19(3):46-56.
[2]AlexKossett,RubenD'Sa,JessePurveyet.DesignofanImprovedLand/AirMiniatureRobot[A].2010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oboticsandAutomation[C].Anchorage.2010:632-637.
[3]KevinPeterson,RonaldS.Fearing.ExperimentalDynamicsofWingAssistedRunningforaBipedalOrnithopter[A].2011IEEE/RS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RobotsandSystems[C].SanFrancisco.2011:5080-5086.
[4]陈亮.一种新型的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