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

张乐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三门峡464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来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观察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严密观察和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满意度66.7%,观察组满意度93.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密切观察与优质护理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145-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致残率高,患者抢救成功后容易发生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进行有效的治疗、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尤其是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属于高危阶段,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2]。笔者主要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现将患者资料整理如下: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2±6.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7h,平均(3.8±2.4)h;疾病类型:脑出血9例,脑梗死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出血和缺血混合型8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6.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3.5±2.1)h;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出血和缺血混合型6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标准,排除神经系统障碍、严重肝肾疾病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类型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动脉血气检查、胸片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常规观察与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常规巡房、常规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严密观察和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用药管理。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禁忌以及配伍禁忌等,予以患者药物管理,患者服药之前要进行药敏测试,减少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另外根据患者存在的基础性疾病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呼吸困难患者可予以供氧治疗,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吞咽困难患者可予以流食及鼻饲等,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存在留置尿管,要定期对尿管进行更换和清洁,保证尿管通畅。②心理护理。脑卒中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患者身心均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急躁的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变化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结合患者的喜好予以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多食易消化、清淡、富含蛋白质食物,忌生冷、刺激、油腻等,可适当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新鲜水果及蔬菜,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④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可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肢体功能训练、思维功能训练等,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1周4次,1次1h。⑤健康指导。患者入院后定期进行健康指导,主要内容涉及疾病发生原因、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注意事项、日常常见并发症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总分100分,轻度功能障碍:≥61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主要从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操作水平等,总分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所示。

2.2两组患者干预满意程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30例,满意12例(40%),较满意8例(26.7%),不满意10例(33.3%),满意度66.7%;观察组患者30例,满意20例(66.7%),较满意8例(26.7%),不满意2例(6.7%),满意度93.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主要源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脑功能临床缺失,急性期患者病情发展快,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等症状,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3]。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用药治疗中,加强观察、干预至关重要。常规的护理内容没有针对性,容易忽视患者的内在需求,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4]。优质护理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及个体性差异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例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如本研究所示,观察组患者采用严密观察和优质护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干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密切观察和优质护理优势更加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密切观察与优质护理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平.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4,(1):227-227.

[2]于本芬.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10-211.

[3]付相利.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269-3269.

[4]王晶莹.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干预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3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