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安宜高级中学金霞
泡上一壶茶,对着窗儿体味李白的浪漫情怀、感受李清照的万缕愁思、聆听马致远的游子悲歌,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夜灯下,摊开一本书,让自己的心随鲁迅去呐喊,跟刘墉去调侃,和余秋雨去沉思,这又是多久前的事?课堂上,跟学生谈《诗经》的现实性,讲屈原的一腔深情,探讨莎士比亚抑或是普希金的矛盾思想……这,近段时间有过吗?
越想得多,我越感到彷徨,感到害怕。我都教给学生什么了?除了字词的拼写、诗文的肢解、常识的识记和一些所谓的应试技巧的答题方法外,还有什么?而这些也许能出成绩,也许能赢得好名声,可学生得到了什么?也许学生会在若干年后,对我说,老师,您教我的,早在出校门时就还给您了。那时,我将会怎样的汗颜?“误尽苍生是语文”的骂名,我又怎能担得起?可这不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么?先不问学生兴趣如何,直接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曾听某校的名师回到办公室,把书一扔后说:我不要这课有声音,还互动呢,有什么用,要那些花架子干什么?听我讲就行了。而同办公室的几位同仁是心有戚戚也。我无语。
什么是语文?语者文也。语文就是语言文化。它是各学科中基础性最强的学科,也是对人的修养起着重作用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它绝不是简单的修辞学、文章学、语言学、考试学……我必须首先是文明的传承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唯有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才能不会让学生对你说:“老师,你所教的,在走出考场后,我就已还给了你。”
那如何才能做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诗意语文,我的心湖起了涟漪,我的心灵与诗意共舞。什么是诗意语文?面对考试,诗意语文还能诗意吗?我一下子扎了进去,我开始多方了解,多方搜集。
众所周知,诗原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人类的文学是以诗歌开篇的,在未出现文章以前,诗就有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著作。究其缘由,也许诗就是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意念。诗意地栖居,原本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为美好的理想之光所照耀,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做的事便赋于了诗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的事业。有首歌这样歌颂教师的工作: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追寻语文课的诗意也就天经地义的了。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少了幼稚,少了糊涂,少了无知,却多了一丝成熟,一分清醒,一点理智,更多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惟其没有成年人的阅历与世故,这憧憬与追寻才那样多彩,才有梦,才有对梦的期盼与追寻。有梦就有诗。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语文课的神圣职责——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呢?当然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这就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写字、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诸如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还记得我刚接手的高二(14)班,一次班会课上,我进行了一项调查,让学生写下自己最崇拜的人。结果让我很吃惊,班上有很多人写希特勒、写山本、写秦桧……该怎么纠正他们的观点呢?硬来肯定不行。正好那时我在教屈原的《离骚》,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屈原来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来一次情感的升华呢?我赶紧重新备了课,将课堂的重点放到了屈原对祖国的情感上,就屈原一生的情感来谈人的价值,同时补充许多有关的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等,并刻意地让学生讨论楚王和郑妃的过错。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认识到了以前的不对,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这也让我尝到了诗意语文的甜头,同时也坚定了我走诗意语文的信心。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诗意。选入教材的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世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更会得到一种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力量,会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占据一个“制高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让学生与经典文本对话的意义,正如惠特曼在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精心地开掘,以致取其琼浆醍醐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而这一切要以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是这项工程的前提条件。
比如在教《登泰山记》一文时,我让学生跟姚鼐一起去领略泰山的美:先初步感知泰山的美——让学生从文中的语言入手,描绘出有关的画面;再让学生将画面组合,选出最美的景点,并加以阐发;再用多媒体显示有关泰山的视频,让学生进一从直观上感知泰山的美;接着让学生补充有关泰山的诗句;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泰山(鼓励学生用诗歌)。最终激起了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也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这恐怕就是诗意语文的教育吧。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还得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就是要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可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④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总之,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