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美文化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4

大学审美文化研究的主题与问题

叶碧

叶碧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摘要】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的盛行,掩盖了大学审美文化应有的精神性,削弱了它对人生意义的启示性。在这种情况下,揭示和弘扬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它营造浓厚的审美育人氛围,以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大学审美文化的育人特性是怎样的、如何发挥其审美育人功能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审美文化审美特性审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研究的主题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了什么”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则应围绕“为什么”和“怎么办”展开分析。根据这一思路,本论题研究主要弄清大学审美文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主题的要求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研究主题中包含着“为了什么”的目的性内容,而目的是源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因此,确定研究主题离不开对现实的分析。面对现实,我们发现在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大学办学中的功利追求、行政倾向、浮躁作风越来越突出,以致于遮蔽了大学精神,模糊了根本宗旨,削弱了首要职能。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不断增多、人格缺陷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不是积极地去寻求对策,而是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大学,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重数量而不重质量、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科学而不重人文、重技术而不重意义的人并不少见。因此,启示教育者增强育人为本、育人为先的责任感和注重人文、注重意义、注重过程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树立丰富情感世界、完善心理结构、追求精神成长的自觉意识,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而大学审美文化恰好在这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基于此,笔者把揭示大学审美文化在启示意义、提升精神、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作为研究主题。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弄清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说大学审美文化具有启示意义、提升精神、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特性?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一大学审美文化

把握大学审美文化的特性,首先需要弄清其存在状态。而这又是一个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因为从外在形态上看,大学审美文化与大学文化中的其他形态很难截然分开:审美文化更多地附在其他文化形态上,其他文化形态也会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为审美文化。这就提出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

从我们的论题看,大学审美文化是以审美性而独立于大学文化之林的,审美性是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属性。但现实中具有审美性的事物很多,从马克思关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的论断看,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产物都具有审美性,我们能否将具有审美性的事物统统纳入审美文化之列?这显然不妥,因为具有某种属性不一定就是某种事物。人具有动物性,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决不会无条件地把人等同于动物。一个建筑物虽具有审美性,但人们往往将其视为普通的实用建筑。任何客观事物都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4-0001-03

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存在,而总是与别的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且有多种属性。因此,对事物的判断、归类,不仅要看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更要看它与什么对象发生了何种联系,哪种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审美判断也是如此,除了看某事物是否具有审美性外,更要注意看它的审美性是否被激活,有无处于主导地位,否则就没有理由将其列入审美文化范畴。由此看来,审美文化的判断依据应该是也只能是:有无审美性,审美性是否被激活。在这里,有无审美性是前提,审美性是否被激活是关键。激活只能由人去激活,那么人怎样才能激活蕴藏在事物当中的审美性呢?审美实践告诉我们,主体的审美态度和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关键。只有当人们以审美态度去对待具有审美性的对象,并与它们起建立起审美关系时,对象身上蕴藏着的审美性才会被激活,才会生成为审美对象,成为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我们把审美性及其是否被激活当作审美文化的判断依据时,就不能不对审美性的内涵作必要分析。认识审美性应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因为审美性总是在也只能在审美活动中显现出来。通过对审美活动的考察,我们把审美性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审美对象的可感性。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总是凭借具体的感性形式来显现,并以此激发主体的内心感受,没有具体可感的对象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因此,对象的可感性是形成审美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的重要特征。

二是审美态度的超功利性,这是形成审美活动的关键。审美主体如果没有超功利的态度,就无法和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展开审美活动。主体的超功利态度不仅使审美活动区别于生产、科学、伦理等活动,也为审美对象始终保持完整性、充满生气提供了根本保证。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主体的态度同对象本身的属性等同起来,主体的超功利态度不是取消对象的功利性,而是超越对象的功利性,把对象当作无功利的来对待,只关注对象的形式。正是主体的这种超功利态度,使世间许多具有功利属性的事物(比如一个茶杯、一件衣服、一辆轿车、一幢建筑等)在审美关系中生成为审美对象。总之,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是看主体对它是否采取超功利态度,而不是看对象本身是否具有功利属性。

三是审美价值的精神性。价值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多种类型。审美活动发生在精神领域,指向人的精神,它能让人拥抱对象、和对象一起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意义启迪,其价值属性只能是精神性的。

四是审美创造的自由性。审美以自由为条件,又以自由为目的。审美自由以人的超功利态度为前提,主体只有超越功利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进行自由的想象与创造。审美创造集中地表现在审美境界的创造上,审美境界就是一种自由境界,它因摆脱束缚而自由,因融合对象而自由,因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而自由。人在这样的境界中体验着自由,也创造着自由,进而实现自身的自由,正如席勒所指出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2]从审美性内涵的四个要点看,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活动,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是其本身固有的特性。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审美性的四个要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不能单独作为审美文化的判断标准。但在审美文化讨论中,一些人往往忽视这种整体性,片面地把感性当作判断审美文化的唯一依据,固执地用感性为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功利化、工具化提供理论根据。或许没有哪一个人能改变经济大潮裹挟下的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但无法改变不等于不需要改变,也不等于永远不能改变。审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低俗化、功利化倾向对广大青少年精神矮化、人格窄化的影响,已经不容许我们等闲视之。这也是笔者选择大学审美文化为题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大学审美文化与社会上的其他审美文化虽然都以审美性为本质属性,但品质并不相同。在大学审美文化中,审美文化与其所属的大学文化之间有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学文化对审美文化的规定,丰富了审美文化深刻的理性精神;审美文化对大学文化的规定,突出了大学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

大学文化对审美文化的规定,之所以能丰富审美文化深刻的理性精神,是因为大学文化有着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特点:一是品质的精神性。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不仅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动力,而且还能把其他文化直接转化为精神文化,使之成为大学精神的载体。二是知识的创新性。大学文化的知识创新特征,在教学与科研中都有体现,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创新人所易晓,教学中的知识创新也显而易见,因为大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总是与知识创造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研究性教学,这也是大学教学区别于中小学的显著特征。三是主体的精英性。无论是从主体的受教育程度、教学的研究性特点,还是对各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对人类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看,大学文化都显现出鲜明的精英特征。大学文化特点所昭示的理性精神,对偏于感性的审美文化不只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引领。在大学文化的理性精神影响下,大学审美文化显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审美文化的精神品质和根本目的: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培养人的反思意识,启迪人走向超越,而不是满足于情感宣泄,热衷于欲望表达,专注于形式翻新。

审美文化对大学文化的规定,之所以能突出大学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因为审美是一种“以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为前提,以对人的价值的高扬为旨趣”的活动,“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3]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最全面的展现,人的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最完满的结合,人的尊严与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验。这样一种以人文价值为核心、人文精神为根本的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活跃,不仅能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而且能给大学文化以启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把提升人文精神、追求人文价值放在首要地位。这种启示在大学职能不断增多的时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学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相互规定与作用,无论对哪一方来讲都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显现并强化它们促进人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性。大学审美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特性,以彰显人文价值,弘扬人文精神,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审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与价值,与这种特性的显现、价值的实现并非一回事。因此,探讨如何实现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价值,就是本论题研究不可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问题。笔者以为,彰显大学审美文化的特性、实现其人文价值,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审美文化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大学审美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大学审美文化的自身建设

大学审美文化的自身建设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互动,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1.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具有未来指向性,但这种未来指向往往源于现实,为现实所激发。面对现实,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感性化、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审美文化出现了一系列“过”与“不及”的偏向:审美形式过于张扬,意蕴不深;审美态度过于功利,精神提升不足;审美情感过于庸俗,格调不雅;审美理想的现实化成分过重,境界不高;审美创造的感性过盛,理性淡化。当代审美实践以反叛的姿态挑战着经典审美理论,面对这种挑战,审美理论如果恪守传统而不进行创新,必将遭到淘汰;与此同时,审美实践也将因失去理论指导而陷入盲目,处于精神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也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无所适从,在“五彩缤纷”、“错综复杂”的大众审美文化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地走到拥抱感性、耻谈理想、恶搞人生的道路上。因此,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理论创新首先需要确立正确而明确的目标,否则无法创新。从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发展规律和实践要求出发,笔者主张建构基于实践的体验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理论,作为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中,关键词是实践、体验、超越。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途径,人就是通过实践而成为人,并通过实践而发展的。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应当把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宗旨,把人的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新理论的重要内容。体验是审美的关键,没有体验就没有审美。

审美实践告诉人们,审美的形式感、情感性、直觉性、生命意义、精神愉快、审美关系的独特性、审美经验的积累等等,都是通过审美体验而显现、而获得的。审美体验以主体进入对象之内为先导、以主体与对象的融合为总体特征。只有首先经过入其内的体验,才有心物相通、物我同一之境界的产生。而一旦有了这种境界,超越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超越是审美的根本。审美超越的本质是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在于它摆脱了种种名缰利锁的束缚,更重要的在于实现了感性和理性、有限和无限、现实和理想、个体和社会等的统一与融合。超越不仅意味着面向当下和过去的反思,更意味着面向未来的创造。

审美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创造中,人改变着生存境遇,同时也塑造着自己,使人的发展朝着无限的可能性方向展开。基于实践的体验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理论,是从传统审美理论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着审美的本质特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市场经济放逐人文精神、工具理性恶化生存环境、功利主义冷化人际关系的当代社会中,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对大众审美活动、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负有批判、拯救、引领之责,更有指导大学审美文化实践、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义务。

2.大学审美文化的实践探索

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因此,实践探索依然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工作。

实践层面的大学审美文化建设应当以“和谐”为目标,建设和谐的大学审美文化。因为只有和谐的大学审美文化,才能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起促进和保证作用。和谐不仅是审美实践的目标,同时也是政治实践、伦理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实践的目标。不同范畴的和谐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和谐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与社会和谐注重利益关系的协调、政治和谐讲究权力关系的处理、伦理和谐以克己奉献为基础相比,审美和谐是一种最完美的和谐。因为审美和谐是以审美情感为基础和中心的和谐,而审美情感是一种体验性情感,即主体在与对象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具有最完美的和谐性,也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当主体与对象得以融合、感性与理性得以统一时,主体会全面展开自己的本质力量,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在此中感受人性的自由发展和本质力量的全面展示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体悟生活的终极意义和追求理想生存境界的价值。

根据和谐的目标要求、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大学审美文化实践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论建设,重点是建构基于实践的体验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审美实践,引导审美实践的健康发展。

(2)基于主体间性的审美活动建设,通过提高大学人的审美修养、培养其审美态度,让大学人自主地和他者广泛建立审美的主体间性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并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审美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审美文化氛围,为人的身心和谐、人性完善创造条件。

(3)基于保障审美理论研究、审美活动开展的条件建设,其中包括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与和经费储备等。

三大学美育实践

大学审美文化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美育实践。从大学的首要职能和审美文化的人文属性看,研究大学审美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美育。笔者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美育,才首先分析大学审美文化的特征和应有价值、阐述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问题的,以使大学美育避免方向上的迷失、内容上的片面和方法上的失当。科学推进大学美育实践,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1.正确认识大学审美文化的教育功能,增强推进大学美育实践的自觉性

笔者以为,大学审美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感性关注构筑生命整体。审美特别注重感性、始终不舍弃感性,并且以注重理性的品格补充、引导、丰富、升华感性。和科学、伦理功能相比,审美功能的独特性表现为通过感性关注构筑生命整体。

(2)通过情感激发完善心理结构。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情感是一种动力,它的激发能活跃人的心理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审美情感因为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世俗而显得更丰富、更深刻、更高尚,对完善人的心理结构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3)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对当代大学人来说,大学审美文化是他们通过体验走向超越、获得精神救赎和升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4)通过人文关怀发展个性。审美的人文关怀以关注感性、个别性为基本方式,而感性、个别性便是个性的第一含义。审美的人文关怀以情感为动力和中介,通过情感,一方面激活人的感知、想象、兴趣等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在人与我、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拓展生存境界,丰富人生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全面发展的理想,达到个性完善之目的。

2.正确选择大学美育的实践方式,提高大学美育实践的效果上文所分析的只是大学审美文化教育的潜在功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动能,必须解决大学美育的实践方式问题。笔者主张通过审美渗透的方式来推进大学审美文化教育实践,即把审美精神与审美原则渗透到专业教学、校园活动、人际交往、校园环境当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审美教育资源,拓展审美教育空间,使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因素在促进人性完满和自由发展的根本目的上形成最大合力。根据“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论断和审美生成论的观点(即美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只要人们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善于把握审美的人文价值,就能自觉自主地激活各种事物中的审美性,使之成为审美对象。这样,大学的美育资源不仅是丰富的,也是不竭的。审美渗透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启示大

学人特别是教育者培养审美态度,建构审美关系,创造审美情境;在于引导教育者把美育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融入到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中,实现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大学审美文化教育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审美在大学文化、大学教育中的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从大学的首要职能和大学文化的育人本质看,审美渗透主要是在人才培养中的渗透,着力建构基于渗透的大学审美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花精力去研

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

[2]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审美教育书简(冯至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

[3]朱立元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