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查见骨髓瘤细胞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胸腔积液查见骨髓瘤细胞1例

谷钰峰卢新奇赛晓丽

谷钰峰卢新奇赛晓丽(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160-02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骨髓瘤、浆细胞瘤或kahler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特征是骨髓中出现恶性变浆细胞、血和尿中有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以及广泛的骨质疏松或溶骨表现。由于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抑制,可引起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症、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1]。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常引起多处骨组织破坏,可累及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最多见,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次之。晚期,瘤细胞可浸润至软组织,并可侵犯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本病历即为多发性骨髓瘤浸润腹腔脏器,并于胸腔积液中检出。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浸润胸腔积液

1临床资料

女性72岁患者夏某,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诉来我院就诊,临床体格检查:T:38.5℃,P:128次/分,R:32次/分,两肺中下可闻及中等量中细湿啰音,肝脏轻度肿大、移动性浊音(+)、脊柱未见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WBC:6.52×109/L,分类未见异常,RBC:2.32×1012/L,Hb:82g/L,PLT:108×109/L。血沉:124mm/h,尿常规:尿蛋白(+),其余未见异常。大便常规未见异常。生化检查:总蛋白:89g/L,白蛋白30g/L,球蛋白:59g/L。ALT:84U/L,AST:57U/L,总胆红素32.8μmol/L,直接胆红素19.3μmol/L,间接胆红素13.5μmol/L,BUN:14.1mmol/L,Cr:187mmol/L,Ca:2.8mmol/L,常规抗菌治疗3日后未见明显好转,且胸腔积液有增多趋势。遂抽取胸水送检,于胸水中查到异常浆细胞(该细胞大小不等,核1~3个,呈圆形或异形,染色质细致疏松不呈车轮状。胞浆丰富呈深蓝或亮蓝色,可有少量颗粒,少数呈桑葚样),结合生化结果,考虑为骨髓瘤细胞。与临床沟通后,行骨髓穿刺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追查免疫球蛋白:IgG:29.4g/L(10.13~15.13g/L),IgA:0.85g/L(1.45~3.45g/L),IgM:0.32g/L(0.92~2.04g/L),CA-125轻度升高。

2资料分析

本病例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女性,有贫血及反复感染,生化结果提示肝功能受损及肾功能不全,血钙增高,血沉明显加快,胸腔积液并查见异常浆细胞。此种类型病例在临床比较少见,多发性骨髓瘤多以骨痛为首发症状,而该患者骨痛并不明显,仅以肝脏肿大伴反复感染为首发症状,伴胸腔积液,使临床医生很难考虑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只能通过细胞学检查予以诊断。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这种疾病的自然病程为6个月到1年,经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可延长或达到长期“带病生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这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表现。骨髓瘤细胞还可以破坏骨髓内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加之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骨髓瘤细胞产生的Ig过多及Ig聚合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引起血黏度过高综合征,表现为紫癜、视网膜出血、出血时间延长等。血黏度过高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组织缺氧,以脑、眼、肾、肢端最明显,可引起头昏、眩晕、意识障碍等神经症状。肾损伤可引起肾功能不全,并由于肾脏EPO的生成障碍,可以进一步加重贫血的发生,导致肾性贫血[2]。由于异常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多,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减少,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发感染,常发生肺炎和肾盂肾炎。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尿本-周氏蛋白检测阳性支持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但阳性率太低;血沉阳性率最高,由于它特异性低,只能作为筛选试验[3]。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使得临床对无特异性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率低,是误诊、漏诊率高的原因。这就需要临床医师加强与检验科的沟通,以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张之南,单渊东主编.协和血液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1,ISBN7-81072-469-X.

[2]沈志祥,陈钰编著.简明临床血液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6ISBN7-5439-1814-5.

[3]卢汉波,韩照平主编.会诊血液病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ISBN7-5357-4203-3∕R.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