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疗效分析

/ 2

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疗效分析

卢尚勋1方松清2曾伟志3丁翔4

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的疗效,探索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126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情况,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均顺利完成翻修术,术中出血量平均(610.2±103.8)ml,输血量(110.3±10.5)ml,对所有患者随访1-3年,随访率100.00%,未有失访现象,平均(1.8±0.5)年。在随访期内均未再行翻修手术。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患者的Harris总分以及各细目分值均增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研究对象未见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以及假体相关并发症。结论:根据患者的翻修原因及情况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可较好的恢复髋关节功能,安全有效,适宜临床使用。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可缓解患者疾苦,较好的改善受损的关节功能,而渐趋成为临床骨科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措施之一[1],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以及技术的原因,以致于翻修术增加,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脱位、感染等有关,约占10%左右[2],同时在翻修术过程中由于解剖层次及局部组织的紊乱等原因而造成其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明显,因此,探索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有效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是现今骨科医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

将我院诊治或者外院转入的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26患者(126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均在35-75岁之间,在排除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躯体慢性疾患以及精神疾患,有手术禁忌者,或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的基础上,在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告知研究内容,同时研究内容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后,批准实施。

1.2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中男78例78髋,女48例48髋;年龄:平均(57.2±3.4)岁;术前首次诊断:股骨头坏死者57例57髋,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者29例29髋,股骨颈骨折27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3例13髋;首次手术至翻修时间:5~13年,平均(9.2±1.7)年;首次手术置入假体类型:生物型76例76髋,骨水泥型50例50髋;翻修原因:单纯原因导致者80例80髋,其中股骨柄松动下沉者48例48髋,髋臼松动移位者32例32髋,复合原因导致者46例。

1.3翻修术手术方法[2-3]

在全麻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的方式进行,充分对于手术视野进行暴露,将假体周围增生的结缔组织等进行清除,从而便于将脱位髋关节进行最大可能的显露,有利于将髋臼假体取出,根据假体的类型及情况进行不同的翻修措施,若已松动者,较为容易取出,假体为骨水泥型者,沿假体和骨水泥将其取出,最后行清除术即可,若为生物型者,一般术者需要将则需要内衬取出(材料:聚乙烯),继而将杆旋假打入,最后将假体需要进行缓慢摇松后再取出,若仍不松动者,可将螺钉钻再次对其进行分离,待金属假体与髋臼壁骨质结合稳定后,逐渐对其进行分离,直至取出。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动作轻柔,勿使手术器械损伤皮质,而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及位置,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患者的骨质、骨缺损情况,选择适宜患者的锚定机制和固定方式的假体。

术后抗凝及相关措施:术后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为在术后8h予以40mg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方式为皮下,1次/d,直至出院,而出院后,则需要告知患者继续口服抗凝药至术后35天,同时,指导其进行术后康复锻炼,但需要告知患者术后1月内髋关节屈曲不宜超过90°以防止脱位。

1.4观察指标

术中情况观察:主要对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进行记录与比较。

术后情况观察:主要对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1年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主要依据涵盖功能、疼痛、畸形及关节活动四项内容在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该标准的满分为100分,分值与髋关节恢复情况呈正相关[2]。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学方法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其中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其数据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数据形式以均数表示,且不论数据类型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情况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翻修术,术中出血量平均(610.2±103.8)ml,输血量平均(924.8±114.1)ml,手术时间平均(110.3±10.5)min.

2.2术后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年后患者的Harris总分以及各细目分值均增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并发症情况

术后所有研究对象未见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以及假体相关并发症,诸如脱位、感染、骨折、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对所有患者随访1-3年,随访率100.00%,未有失访现象,平均(1.8±0.5)年。在随访期内均未再行翻修手术。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渐趋深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渐多,但由于该手术术后多存在感染等因素,以致于翻修术增加明显,虽然随着现今的感染率已降至1%[3],但一旦发生,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尤其是常导致高龄患者死亡,致死率甚或高达60%[4],主要是由于该年龄段患者多并发严重内科疾患,以致于全身机能较差,从而导致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处理,甚至翻修术术后处理均较为困难,因此,探索如何更好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从而降低其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是现今骨科医务人员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需要进行翻修术的患者多数是由于髋臼侧的严重骨缺损有关,故而在进行翻修术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获得假体的长期稳定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科医务人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缺损进行合理的修复与重建[5],故而,在研究中我们根据Paprosky分型方法评估髋臼侧骨缺损,而后根据评估内容,对患者予以不同的骨缺损修复与重建方法,以及假体的选择与固定方法。

综上可见,根据患者的翻修原因及情况进行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可较好的恢复髋关节功能,安全有效,适宜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任志鹏,张志强,卫小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的治疗策略[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1):87-89

2毛远青,朱振安,王友,等.THA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1):12-16

3胡懿都,江龙,刘华,等.组配型翻修股骨柄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10):1189-1191

4李炜明,翁绳健,吴立忠,等.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自固定在髋臼翻修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0):905-906

5李铁军,张宏杰,刘宝平,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76-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