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建筑电气安全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浅析现代建筑电气安全设计

魏媛媛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全;设计

近年来,线路不堪重负、频繁跳闸,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严重的是线路长期过载,导致绝缘下降,电气火灾事故不断发生。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设计与现场经验,对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中容易忽略遇到的电气安全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与各位设计同行进行探讨。

1住宅建筑内导线截面的选择

随着大功率家用电器的普及,居民家庭生活用电量需求的增加,对家庭中电气的安全设计极为重要。但电气线路设计往往片面强调节约,容量设计偏低,不能适应负荷增长的需要。

新的国家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已明确要求:电气线路应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敷设方式配线,导线应采用铜线,每套住宅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10mm2,分支回路截面不应小于2.5mm2;每套住宅的空调电源插座、电源插座与照明应分路设计;厨房电源插座和卫生间电源插座宜设置独立回路等。但这个标准依然是住宅电气设计中的最低要求,况且住宅不同于其他工程,没有专业电工维护,居民又缺乏电气安全知识,很容易发生消防事故。由于导线截面选择过小,加上线路发热,绝缘层老化加速,而引起的种种电气火灾的教训,提醒我们应考虑到安全性、功能性、可适应发展性的要求,住宅电气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2住宅普通客梯与消防电梯电源供电问题

现实中电气施工图设计中,发现有不少电气设计人员把8~34层住宅普通客梯与消防电梯,均设计为合用一组电源供电,认为这样可以减少高层住宅低压配电出线回路,减少投资。往往因为这样,给消防设备供电可靠性给忽略掉了。现时国内12~18层住宅必设消防电梯,而此消防电梯一般兼作客梯,并与普通客梯共用前室,故此类电梯采用一组双电源供电较为合理且符合安全要求。

但为了保证消防电梯安全运行,避免其它用电设备的干扰,对19层以上住宅普通客梯与消防电梯,则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供电。这也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的有关条文,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还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第13.9.11条也有明确规定:当12~18层普通住宅的消防电梯兼作客梯且两类电梯共用前室时,可由一组消防双电源供电。所以19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客梯及消防电梯应分开二组回路分别供电,确保消防设备供电可靠性。

3住宅中电气安全特殊场所安装的注意事项

3.1配电箱与浴室尽可能不共用一个墙体。因为配电箱所在墙的另一面,往往是浴室的0、1和2区,住户在洗澡时,水分会渗透墙体而进入配电箱内,从而造成电气事故。另外采用国际电工标准(IEC)规定,根据笔者的理解,此条规定0、1和2区所在墙的另一面不能敷设导线,那就更不能布置配电箱了。另外,配电箱与浴室共用一个墙体,就会有其他房间的线路经过浴室内的0、1、2和3区,而这样又违背了规定。

3.2有关规定说明“0、1和2区内,不应装设开关设备及线路附件。”但有些设计中,将插座布置在浴室内的1区和2区里,虽然插座为防水型的,也不符合安全操作。

3.3很多住宅设计的电气线路采用钢管保护,在浴室里也是一样,对于这一点,没有任何规定。但是IEC标准却要求进入浴室的电气线路应具备双重绝缘,即导线应穿塑料管敷设而不应穿钢管敷设,即便住宅内线路都穿钢管敷设,进入浴室也应加穿塑料保护管,这样既可提高线路绝缘水平,还可避免穿线钢管引入不应有的电压。

4设计时应注意的规程规范及一些技术要求

在《住宅设计规范》6.5.2条第7款“:每栋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具有漏电保护功能。”从条文说明中可以看出,该条规范主要是针对接地电弧短路引发电气火灾事故的规定,必须遵守。对于架空进线时进户处采取防高电位侵入的技术措施,从目前看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在进户处设置SPD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项应用技术,在很多建筑类刊物中都有相关的论述。电涌保护器能有效地防止高电位侵入,避免电器的毁坏和引起火灾隐患,不光是架空进线,在电缆进线中也应当成为电气设备选型的标准配置。同时,在设计中也应当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尤其在装修设计中不能因为甲方或施工单位的要求,图省事而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细节。两个单相回路为同一相时,共用N线,设计人员有时忽视N线载流量,往往与相线选择同截面导线,引起N线超负荷,绝缘老化起火;两个单相支路为不同相时,共用N线,当N线断线时,两相负荷变成串连回路,负荷两端电压为380V,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电器损坏起火。

5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看,我们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民用电气安全节能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建筑本身的需要,也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建筑企业本身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