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李克芳

李克芳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对45例(51只眼)翼状胬肉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结果:50只眼治愈,一只眼翼状胬肉复发。结论: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有效的降低翼状胬肉复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结膜下转移改良法;丝裂霉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95-02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增生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与环境因素有关,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是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其中紫外线辐射起着重要作用。轻则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较大胬肉可使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致使视力下降。目前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我院采用结膜下转移改良法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胬肉,明显提高了翼状胬肉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45例51只眼,男眼23例,女眼28例。年龄46~72岁。翼状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2~6mm。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次手术。

11手术方法:手术在放大镜下进行,0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2%利多卡因02ml胬肉颈部结膜下注射。自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分离球结膜与胬肉至半月皱襞处,由角膜缘向角膜方向钝性分离胬肉,角膜尽量不残留胬肉组织。巩膜表面血管及角巩膜血管部不烧灼。分离球结膜下胬肉组织及病变增厚的筋膜,分离可达近泪阜处,剪掉游离的胬肉组织及增厚的筋膜,保留胬肉头部。钝性分离上方或下方的球结膜,用7-0丝线于胬肉头部作褥式缝合,并将其牵引转移至近上或下穹隆部结膜下缝合固定。结膜囊内涂抗生素药膏包眼。

12术后处理:术后第1d去敷料包眼。002%丝裂霉素C点眼3d,3次/d,抗生素眼水点眼6次/d,5~7d拆线。抗生素药水继续局部点眼至2个月。术后随访12~24个月。

2结果

术后无一例感染,角膜上皮一般于3d左右修复,2个月后结膜无充血。随访期内50只眼翼状胬肉治愈,1眼结膜充血水肿,结膜巩膜新生血管生长,有复发迹象。

3讨论

对于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但常规的单纯切除术复发率高,约20~45%[1],而传统的胬肉转移术又影响美观。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普及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我院开展的结膜下转移改良术联合丝裂霉素应用,治疗胬肉复发率低,简单易行、经济。

结膜下转移的胬肉头颈部已剪除了肥厚的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比较美观;并且减少了巩膜暴露区,因更多的保留鼻侧球结膜,可以避免此处杯状细胞遭受严重破坏,从而避免了术后睑球粘连的发生[2]。术中对巩膜血管不烧灼、不搔刮,这样可以减少刺激,避免新生血管生长及瘢痕形成。丝裂霉素C属于苯醌类抗肿瘤药物,它能与DNA链上的鸟嘌呤形成共价键,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胬肉术后的复发。丝裂霉素长期应用可致伤口延缓愈合、巩膜变薄、浅点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以及长期眼痛等合并症,我们采用002%丝裂霉素术后每日3次,用药3d,角膜上皮一般于3d左右愈合,用药时间短,未出现以上并发症。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结膜下转移改良术联合丝裂霉素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可推广应用于基层临床。

参考文献

[1]冯春茂译.翼状胬肉的原因、发病及治疗[J].眼科研究杂志,1983,1(3):181

[2]陈光约.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0例疗效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