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璋四川省平昌县笔山职业中学636400
【摘要】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逐渐提升,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有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运用多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在课堂的积极程度。高中英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为合理进行后续教学,提高高中生对所学英语词义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更好运用多学内容完成相关英语题,提高自身对解题方法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汇教学;英语;深层阅读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8-087-02
我国教学质量逐渐提升,在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关教育机构有必要结合多种工作方法完成相应教学工作。英语教学科目是高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科目,为有效提高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有关教职人员有必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词义概念,继而更好进行后续教学工作。现阶段,在英语教学中,有关教职人员存在一定教学误区,继续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后续教学工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进行英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科目是教学科目之一,为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有关教育机构有必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合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存在问题,提高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频率。通过英语科目学习,学生能多掌握一门语言,激发自己与人沟通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习之用的目的。
2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内涵
2.1深层阅读概念及其教学内涵
深层阅读是读者以某种方式解读文本、品味文本、实现自我意义建构、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的阅读。深层阅读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阅读方式。有高度,即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有深度,即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解疑和释疑,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有温度,即理解文本内在的情感和意味,获得思想启迪、审美乐趣和文化积淀。
深层阅读又称深度阅读或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阐明作者论点在逻辑上的缺陷,并且找出能够证明论点缺陷的证据;从更深层意义看,批判性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吸收其精髓,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阅读程序、模式、问题甚至是理论。对于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看待同一事物,会提出质疑,有独立的观点,从文本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就达到了简单意义上的批判性阅读了。
2.2词义与词义动力学
词义是言语和思维的联结,词义反映了思维和言语的整体活动。维果茨基认为词和词义既是彼此独立的单位,也是相互结合的统一体;词义是动态结构,而不是静态结构;一个词真正的意义,取决于该词的上下文语境;处于上下文中的一个词要比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一个词多些词义或少些词义———所谓多些词义,因为它在特定的语境中会获得新的内容;所谓少些词义,因为它的意义会受到上下文的限制而显得精确。显然,语境会调节词义,它可以让一个词的词义增多,也可以让一个词的词义减少。由此可见,“动力学规律揭示的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确定联系,即一种事物的存在必定导致另一种确定事物的发生。”词义及词义动力学理论具有语言学和思维学双重价值,词义概念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词义是对现实的概括反映,观察学习者对词义的理解或概括,就可以观察其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比如,要求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某一个段落大意,这一思维型活动需要认知思维技能的参与,学习者的言语和思维之间会进行交流与碰撞,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大脑产生了运动和张力,此即词义动力系统的作用使然,阅读教学特别需要这种词义能力。词义能力的发展意味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词义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有赖于记忆、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技能的参与,因为“词义的发展是思维性的”。
发展学生的词义能力,有赖于为思而教的设计和学思结合的活动。据此,阅读教学中“词义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观察学生对文本词义的理解,看是否准确把握、符合作者意图,考察其语言和思维的能力;二是通过词义理解活动训练学生的学思能力以及情感和认知能力。
词义概念和词义动力学原理对于深层阅读的文本解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文本解读的本质就是理解上下文语境中词的意义即词义。一个词从句子中获得它的意思,句子从段落中获得它的意思,段落从语篇中获得它的意思。如果把阅读比作学习的“杠杆”,那么语境就是“支点”,词义就是“用力点”,它能够较为省力高效地撬动文本阅读。可以说,抓住了词义就等于把握了文本的核心要义。
3词义概念与高中英语的深层阅读教学策略
3.1从词的语义层面,联想记忆
词汇是许许多多词块的集合,它们分布在一个具有生成力的连续体上。习得一个词就是掌握其完备的知识。认知一个目的语单词意味着能够认识其书面和口头形式;随时回忆起来;与适当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以适当的语法形式使用它;口头上清晰地发音;书写中正确地拼写;按正确的搭配使用它;按其适当的正式程度运用它;意识到词的内涵意义与联想意义。
在词汇的学习中要考虑词的联想,即从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的角度进行词与词之间的联想。例如:acleverboy这一组词包含3个成分,这些成分处于横向组合关系,而a可以被the,an,my,David's替代;clever可以被stupid,bright,beautiful,large替代;boy可以被car,room,building,dress替代;这些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它们便处于纵向聚合关系。了解词的横纵组合关系,可以建立基本语言词汇的使用范围,从而更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同时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资料库;即列出所学词汇的同义词及近义关系或反义词,当词汇习得者接触到其中之一时便能联想到其它几个同义词或反义词,起到触类旁通,一举几得的功效。
3.2通过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
掌握一定构词知识会有助于我们的阅读。很多英语单词是根据英语构词法的一些规律构成的,掌握构词法对猜测词义很有帮助。英语中一个词根有一个基本含义,根据这个基本含义可以派生出与此义相关的大量词汇。如词根-logy是study,science(学科,科学)的含义,在有上下文时就很容易地推测出zoology(动物学),meteorology(气象学),psychology(心理学)词义了;英语中的前缀位于词根前,可以和词根组成新的词。如pre(意思是:在什么之前)可以组成许多词,precaution(预防措施),preview(预习),prelude(前奏)等等;后缀主要决定词的词性,如名词后缀-ance,-ation,-ess,-hood等,形容词的后缀有-able,-ful,-less,-lent等;有时我们可以把一个词当中的前缀,词根和后缀结合起来推测词义。如unmistakable一词中有前缀un(not)和mis(wrongly),后缀able(可能的),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得出词义:“不可能弄错的”。
3.3利用同义关系推测词义
有时作者为了使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通常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另一个比较难的词或关键词,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为读者推断生词词义提供了线索。另外有些作者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喜欢用两个或更多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必定有读者所熟悉的词,根据已知的词语,就不难推断出生词的词义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referto,namely,inotherwords,thismeans,toputitanotherway,thatis,thatistosay,similar,like等词或短语,它们都是对前文的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的解释,与其有同义关系。学生要学会通过这些标志或线索推测生词的含义。
4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先决条件
4.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有效进行后续英语教学,有关教职工作者有必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资源,提升高中生在课堂的积极程度。通过合理有效结合英语教学课程时间设置,有关工作者有必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学习体验,激发高中生课堂学习兴趣,以此提升我国教育行业发展速度,为后续教职人员提供一定的便利性。有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能有效提升高中生课堂学习兴趣,继而使英语教学人员更好进行后续教学工作。
4.2丰富教学资源
为使高中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课堂学习体验,有关教职人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后续教学,从多方面渠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资源,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合理有效参与后续教学中。通过合理有效结合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进行后续学习,及时与教职工作者进行沟通,询问教职人员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推动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使多方面教学资源得到更高利用率。
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运用英语词汇以及相关知识完成后续解题任务。通过英语词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的展开,能有效缩短师生之间距离。为更有效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有关教职人员有必要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提高自己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以及熟悉程度,继而更好进行后续教学,提升我国教育行业发展速度,提高社会对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阅读理解杂谈——词义的猜测[J].宗爱智.外语教学.1985(02)
[2]科技文献英译汉的词义选择分析[J].赵云春.绥化师专学报.2002(01)
[3]论文化语境与翻译中的词义选择[J].罗钦志.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4]选择与建构:英汉翻译中的词义转换[J].崔学新,成晓.牡丹江高中学报.2007(03)
[5]语境词义与翻译的关系[J].阮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