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敏(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目的总结动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和护理。方法对200例动脉采血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影响动脉采血人群心理的相关因素和护理。结论做好动脉采血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动脉血气分析心理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51-02
动脉血气分析报告结果是判断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最可靠的方法,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1]。作为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要达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患者少痛不苦”的目标,一是要求护士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二是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动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往往只重视技术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现将200例动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动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应激源
(一)第一类应激源—疼痛。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动物机体对某一刺激是否发生反应,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从痛觉的生理过程来看,它包括两个成分:感受成分和反应成分,即痛感觉和痛反应。而疼痛的产生往往是不愉快的,部分人可伴有某些情绪活动。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二)第二类应激源—血液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抽吸到注射器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三)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过硬的技术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动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二、动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在动脉采血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动脉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9%。
三、讨论
(一)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3%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严重影响身体等。
(二)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三)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或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等;(2)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四、护理措施
护士首选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动脉采血时,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证一针见血率,同时还要注重与患者交谈、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和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
(一)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有潜在性的心理紧张,护士不应忽视他们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护士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要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方法,如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赖感、亲切感。
(二)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1)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
(2)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的认识有误区的患者,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态度要温和,热情,切忌表现为不耐烦、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类对患者极不负责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满与忧虑。
(三)对焦虑不安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这类患者的自尊心较强、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护士首先要尊敬、理解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具体原因,不可因患者的某些过分要求而与患者发生冲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满足患者的要求,做到:(1)重点做好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工作:如对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宣传教育、解释工作等,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2)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如示范法:让其先观看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听取别的患者的感受等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取得患者的谅解与配合。
(四)对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1)由于这类患者容易发生晕针,可能导致摔伤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这类患者首先要重在及时发现、及时预防。要重点观察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①在采血前表现高度紧张或恐惧、面色苍白或出冷汗的患者;②年轻男性患者。对这类患者,不要急于采血,要及时地向患者询问其有无发生过晕针和近期的身心状况,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③身体偏瘦,体质较差或患有较严重的慢性疾病的患者。(2)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护士一方面要非常地同情、理解患者,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亲切、信赖感,一方面要主动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有的患者由于曾发生过晕针,因而表现得特别焦虑、恐惧,可能再次发生晕针。首先要认真地倾听患者的陈述,帮助分析患者发病的主客观因素,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使用鼓励、赞扬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如果患者仍不能解除心理压力,可运用示范法、暗示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3)嘱患者放松,避免注视采血的全过程,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4)减轻疼痛、血性物的刺激:护士的动作应做到准确、轻巧、敏捷。
五、体会
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又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秀珍.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