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让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马跃进

马跃进(永宁县望远小学宁夏永宁750100)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中:从生活情境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从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中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数学;从作业与课后练习中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拓展数学。

【关键词】学生;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见,新课程标准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一些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生活情境中组织实践活动,发现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去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呢?”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说:“当然有啊!它就是毫米。那么你想知道1毫米有多长呢?在尺子上怎样找到1毫米?在生活中1毫米能干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找到了2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钟面上秒针的宽度是1毫米;铅笔芯的宽度是1毫米……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疑问、观察、操作、猜测、交流中发现数学,在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对1毫米的认识、巩固与应用。

2.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组织实践活动,探索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又要挖掘、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数学知识。如,我在教学“辨认方向与认识路线”时,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在学生学习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后,为了突破如何把地图上的方向与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区分开这一难点,我没有直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地图和路线图,而是结合学生身边的教室、可爱的校园、熟悉的市区街道来组织实践活动的。

首先引导学生辨认教室的八个方向,然后借助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辨认校园内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并根据现实经验制作校园平面图,达到地图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现实生活经验抽象到地图上这一体验过程。最后,当我出示我们永宁县的城市道路路线图时,学生特别激动,个个眼睛睁的大大的,他们感觉看我们永宁县自己的地图真亲切,真熟悉!抓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与探索的欲望,教师及时抛出了3个问题,学生交流探索,心情特别激动,讨论特别激烈。

问题一: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你家的位置、街心广场的位置吗?请你用▲表示。

问题二:假如有一批小朋友来我校参观,从汽车站出发,怎样才能走到我们学校呢?

问题三:运用你所学的方向与路线的知识,你能当个小导游,介绍我们永宁县吗?

3.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组织实践活动,领悟数学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教学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及差不多的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找数量关系,以学生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为主,老师只做适时指导,让学生在看、想、说中去感受、体会、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学校、家庭的人和事物等生活经验,进而认识到“学生比老师多得多;爷爷的年龄比我的年龄大得多;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差不多……”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身边最熟悉的人或物,感觉数学就在身边,进而更好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领悟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从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中组织实践活动,应用数学

在教学“购物”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复印纸钱,在班内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百货商店”或“竞争售货员”等游戏,在家里让学生自己真正当一回家,帮妈妈买东西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经历花钱、计算钱、找钱的过程,学生学会了购物,使数学教学与数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统计”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我设计以下几个实践活动。

4.1让全班同学统计自己一家人一天吃水果的数量情况。

4.2统计四月份天气情况,记录晴——,阴——,

雨——,风——

4.3统计班内同学生日是在春、夏、秋、冬哪个季节。

4.4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星期扔掉多少个塑料袋等情况。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应用了数学,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然,了解了社会。

5.从作业与课后练习中设计实践活动,拓展数学

《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的练习,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后练习设计时,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孩子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结合生活学习数学达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辨认方向和认识路线后,可以设计作业:给你的同伴说一说你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并试着画出来;在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估计你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程,看看你步行用了多长时间,从而亲身体会1千米有多长;学习了估算后,还可以设计: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假如我们逸夫楼要铺80cm×80cm的瓷砖,你能帮助学校算一算一共要买多少块这样的瓷砖吗?这样,学生当场测量起来教室的长与宽,计算出了一间教室用的瓷砖数,在计算整个逸夫楼的瓷砖数,学生亲自计算出的数据,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和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实,学生身边的现实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活动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从而学习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使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