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1

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徐冬凤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518000

摘要:本文以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与后进生的有效互动;课后对后进生加强统一辅导;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后进生多一些关爱等几方面重要举措。希望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多一些耐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职能,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后进生教学方式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阶段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目标,给予后进生更多的温暖。这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后进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原因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后进生转化,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

一、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变故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巨大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不能和睦相处,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包括家庭中父母和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家教过于严格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这些家庭因素都是产生“后进生”现象的重要原因。

2.学校因素

幼儿阶段是学生刚刚接触学习的时期,只能大概理解一些日常知识。而小学阶段学生上学的年龄一般都是在6-12岁之间,学习的时间也都是在学校里。真正的学习时间其实就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开始对一些知识产生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开始有所提升,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基础保障作用。但是在小学班主任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追求班级的整体成绩,而忽视学生内心需求,这种片面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小学班主任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总能细心辅导,多一些注意力;而对待后进生总是缺乏耐心,不能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教学方案,长此以往,后进生得不到重视,就会与优秀学生产生较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共同进步。

3.社会因素

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都在不断发展,社会中掺杂着各种好的坏的信息,导致社会风气不正的现象严重。特别是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不断强大,网络化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班主任也只总会要求小学生进行网络学习,长时间在网上学习(如:完成一起作业),有利也有弊。其中好处就是会丰富小学生学习内容,吸引学习兴趣;而另一方面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并且一些不良信息会冲击学生思想,阻碍小学生身心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分析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与后进生的有效互动。

为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小学班主任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后进生增强有效互动,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因此班主任在课堂上要积极对小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比较简单、好回答的问题对其进行提问,增强课堂互动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其中小组里包含1名组长、5名组员,班主任要将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生进行合理分配,让小学生组队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以优带差”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2.班主任在课后要注重对后进生进行统一辅导。

后进生的具体表现:课堂接受能力比较弱、思想意识比较懒惰、学习兴趣低等。班主任在课后一定要集中对后进生进行统一辅导,将课堂讲解的内容再一次进行讲解,帮助后进生巩固知识要点,加深印象,从基础做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后进生多一些关爱。

很多后进生的生活环境本身已经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班主任就要给学生多一些关爱,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家庭的变故、自身的不自信、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已经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学生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出现“后进生”的现象,会有很多因素组成,其中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对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在课堂上增加提问频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要多关爱学生,为后进生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福霞试论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后进生转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49。

[2]杨华山育人要育心浇树要浇根——弱势群体子女之“后进生”转化策略[J].学周刊,2017,(33),167-168。

[3]丁海艳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目标教育[J].情感读本,2017,(9),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