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圣海(四川省屏山县东街小学)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教学情境探究材料课外活动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把已充气的气球在毛衣上摩擦,然后用气球摩擦处接近头发,可以把头发吸引起来,用气球的摩擦处接触毛衣,气球能吸附在毛衣上。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好奇,这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在观察、发现、认识与探究中,培养了学生注重观察与思考进而探究的科学素养。
二、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堂课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它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如:一个普通的气球既可揭示空气的存在,又可以去揭示弹性;既可以演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又可以去解释反冲这一自然现象,还可以去体会水、空气的压力和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等。几根铅笔能探讨摩擦的规律,又可测定导体和绝缘体,还可以制作简单的机械等等。以上材料随处可见,但功能却覆盖全面,一些普通的材料(有时可能是废品),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表面对摩擦力的影响,设计了三只废弃的酒瓶(里面装满了沙子),引导学生分别涂上水、植物油和肥皂,然后感受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继而再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抓不起来的啤酒瓶抓起来,学生想尽了办法,最后终于把瓶子给抓起来。通过活动,学生既明白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开发散发性思维(如有学生把瓶中的沙子倒掉,就轻而易举地抓起了瓶子),这只酒瓶真正成了“一瓶多用”的“宝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
我们科学老师要提倡学生做有心人,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酸奶瓶,饮料瓶,小玻璃瓶作为探究物体沉浮的材料;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收集各种包装盒,作为制作我的小车,小孔成像盒、月像盒材料等等,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激发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三、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途径还有很多,除了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外,还要把科学知识的探究引向课外更广阔的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从不同角度开发实践能力。以兴趣为起点,立足学生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不断提高。
学习必须与实验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学习科学的真正目的,只有亲身经历亲身实践才能记得主,记得牢。因而让科学探究走出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生活处处有科学。例如在上“水”这一单元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水与人类生活的资料,以及水与动植物的生活关系的资料,思考怎么保护水资源?同学们在思考、探究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增强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再如上《今天刮什么风》这一课时,让课下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组成科学小组继续探究有关风的知识,通过让学生亲自制造风、同学合作制作风车,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有关风的知识,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究生活的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不仅让学生“好学”,更让学生更加喜欢科学,热爱科学,还可以写成科学小论文互相交流,不但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同时让科学探究走出课外。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