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义忠DUANYi-zhong曰张雄ZHANGXiong曰亢福仁KANGFu-ren
(榆林学院,榆林719000)
(YulinUniversity,Yulin719000,China)
摘要:根据地方高校教育目标和定位特点,围绕植物生产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
Abstract:Accordingtotheeducationalobjectiveanddefinitionof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thispapercircumfusedthemainlinethatcultivateapplicationability,andlaunchedaseriesofeducationalreformandexploration.Finally,thispaperputforwardplantproductionapplicationtalentstrainingmodeoflocalundergraduatescollege.
关键词:应用型;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体系
Keywords:applied;plantproduction;talentstraining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4-0250-02
0引言
我国正在进入社会主义新农区、新牧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建设任务的完成和工程的实施,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可以预见,随着区域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必将对植物生产类人才需要的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跃升,对植物生产类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会明显提高。长期以来,榆林市及周边区域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农业人才队伍短缺仍然极为严重,人才素质也普遍较低。以榆林市为例,据榆林市委和农业行业有关部门调研和统计,全市农林水牧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293人。2009年需求1509人,其中紧缺511人。农村实用人才需求50797人,其中紧缺18714人。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农林水牧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9%,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8%。同时,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也较为严重,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熟悉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需求极不相符,急需培养和引进大批高层次、高素质、重实践的农业科技人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技能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创新素质有待加强,缺乏创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与企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全面发展”的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确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并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强调以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注重在实习和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的集成与整合,增强教学活力;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建立科学的农业应用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融为一体,实现植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目标。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要实现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广泛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尤其重视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方面的改革,以体现专业内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取向,按“2+1+1”的模式重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具体为:2年开设公共与学科专业平台课程,1年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相应课内实验实践活动),1年进行专业实习、综合实习和岗位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以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技能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原则,根据教师专业角色和素养结构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功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为主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向知识传授向双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1.2人才培养改革的定位高素质植物生产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是高尚的人格素质,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精神,以自身的乐业、爱业、敬业精神服务于社会。因此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旨在培养有较宽口径的专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能在现代植物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环境重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农业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要求
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植物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淤热爱祖国,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于掌握农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生产,特别是绿色产品生产、园艺植物栽培以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技术。盂具有分析和解决植物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基本能力。榆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惯例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虞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愚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余掌握一门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外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要素与实现途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植物生产类专业将构建农事操作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产品检测与品质分析能力、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与科技论文写作等十大专业能力模块,并通过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实践、讲座等环节实现相关能力要素。(表1)
4结束语
通过探讨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思路上有了四个转变,即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向多学科交叉的技能培养的转变;教育功能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为主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加强了综合与创新实验的比例;通过实用技能型培训与鉴定中心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从业能力;科学研究融于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起到重要的作用;依靠和调动学科科研优势,丰富和补充实验实习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优势,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极鼓励与资助大学生科研创新以及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3):12-14.
[2]李保云,李志兰,周彦明,刘庆昌.构建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08(08):56-58.
[3]方治军,黄春辉,辜青青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江西农业科学,2010,22(10):184-185.
[4]赵明富,罗珊珊,胡新宇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