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臣(黑龙江省漠河县图强镇卫生院165300)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050-02
【摘要】目的分析膈下脓肿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学回顾分析膈下脓肿和文献报告的病例。结论术中损伤,术后引流不畅是造成膈下脓肿主要原因,而早期诊断及B超引导下反复穿刺或手术引流是治愈关键。
【关键词】膈下脓肿临床诊治
凡是脓液积聚在横膈下的任何一处均称为膈下脓肿。膈下脓肿是腹腔内脓肿最为重要的一种,是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当感染一经在膈下形成脓肿都必须通过外科引流才能治疗。
1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9至2009年共收治膈下脓肿30例,本组男20例,女10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4岁,20~40岁年龄最多占62%。有腹部手术史的26例,其中上消化道穿孔8例,脾切除6例,肝脓肿2例,阑尾穿孔10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持续发热、无力、膈下和季肋区有叩击痛,患侧呼吸动度变小,WBC总数在15×109/L以上者26例,X线示病例横膈运动消失减弱者22例,B超检查示暗区阴影并可见飘动的点状强回声16例,经皮插管引流6例,切开引流19例,肋缘下切口12例,腹直肌切口2例,外侧肋缘下切口2例,胸外侧第10肋间切口2例,后侧切口1例,腹膜内引流2例,非手术疗法5例。
一、病因与病理
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其中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感染占40%,链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占20%,但多数是混合性感染。
膈下腹膜淋巴网丰富,故感染易于引向膈下,膈下脓肿可以因体内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继发,大部分为腹腔脓性感染的并发症。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以及肝胆的急性炎症,这些常并发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脓肿,多来自肝脓肿的破入,据统计25%~30%的膈下感染可发展成为脓肿,其余多可自行消散,这是由于腹腔上部的腹膜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二、临床表现
膈下脓肿的诊断一般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是继发感染,常被原发病灶的症状所掩盖。原发灶经过治疗病情好转,数日后又出现持续发热,乏力,腹上区疼痛,应该想到有无膈下感染。
1.症状
(1)毒血症早期为细菌性毒血症的表现,即在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间歇或弛张型高热,有时是寒战高热,食欲减退、脉率快或弱而无力、血压下降。
(2)疼痛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转动体位时加重,有持续性钝痛向肩背部放射,脓肿大时可有胀痛气急、咳嗽或呃逆。
2.体征
(1)患侧的呼吸动度变小,肋间隙不如健侧明显;患侧肺底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2)膈下和季助区有叩击痛、压痛。若脓肿表浅时该处皮肤可有指凹性水肿。
(3)25%的病例脓腔中含有气体,可叩击出四层不同的音响区,最下层为肝浊音或脓腔的浊音,上层为气体的鼓音。再上层为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萎缩肺的浊音,最上层为肺的清音。
(4)肝浊音界升高。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X线检查
患者取立位,从前后和侧位摄片,可发现患侧的横膈运动消失或减弱,提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积脓。还可发现患侧横膈抬高和肋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应性胸腔积液或肺实质变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气液面。约10%的膈下脓肿有产气菌的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气体,左膈下脓肿可见胃受压移位。
3.B超检查
B超可明确显示脓腔的大小、部位、深浅度。还可在B超引导下做穿刺抽脓或将穿刺点标于体表做诊断性穿刺。
4.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CT检查可行定性定位诊断。
5.穿刺
穿刺的确可以使炎症沿针道播散,如穿刺若经肋膈角可以致胸腔感染,所以有些外科医生宁愿行探查性切开,在病情重而诊断又不肯定时,可在X线或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若抽出脓汁则立即切开引流。实际上膈下脓肿存在时。其肋膈角大部已有粘连故穿刺引起脓胸的机会不大。
四、诊断
诊断膈下脓肿除临床表现外,常需通过辅助检查予以确诊。
1.B超诊断
本病最常选用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正确率可达90%左右。
2.X线诊断
腹上区X线平片和胃肠钡餐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的部位。因10%~25%的脓腔内含有气体,故可见气液平面。其他的X线征象有胃肠道移位、外来压迹、横膈抬高和肋膈角模糊,反应性胸腔积液等。
3.CT诊断
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在90%以上,且能确定脓肿的部位、范围以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
4.诊断性穿刺
B超导行下行诊断性穿刺是膈下脓肿最简便的诊断方法。必要时尚可置管引流。
五、治疗
1.治疗原则
膈下脓肿起源于感染,如能积极治疗使炎症逐渐消散,则能预防脓肿形成。因此,患者取半卧位,胃肠减压,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以及加强支持疗法等都是预防形成脓肿的治疗。一旦形成脓肿必须及早手术引流,以防膈下脓肿穿破膈肌形成脓胸,或破人腹腔再次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穿破附近血管引起大出血等。手术前一定确定脓肿的位置以便选择引流的切口和进路。手术避免污染胸腔和腹腔,并给予输血等支持治疗,保证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关及早痊愈。
2.手术引流
膈下脓肿常用的手术引流途径有经前肋缘下部、后腰部及侧胸部三种。
(1)经前肋缘下部引流该途径是最常用的途径。优点是此途径较安全。缺点是膈下脓肿多数偏高偏后,从前壁引流不易通畅,目前加用负压吸引可弥补其不足。对位置较靠前的脓肿,此手术进路最为理想。方法是局麻下作前肋缘下切口,切开皮肤和肌层显露腹膜后,用长9号针穿刺以确定脓腔位置,若靠上可在腹膜外向上分离至接近脓腔部位,再穿刺抽出脓液后沿穿刺针进止血钳以扩大引流口,吸尽脓汁,置管引流。若脓肿在切口附近,可直接引流,不要进入腹膜腔去分离脓肿周围的粘连,以防脓汁进入腹腔造成腹膜炎。
(2)经后腰部引流此途径适用于左右膈下靠后部的脓肿,即使是右肝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引流途径。方法是在局麻下沿第12肋做切口,在骨膜下切除第12肋,平第1腰椎棘突平面横行切开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间隙,用粗针穿刺找到脓腔。再用手指插入脓腔排脓。手术尽可能在直视下进行,避免误人胸腔。
(3)经侧胸部引流适用于右肝上间隙的高位膈下脓肿,此途径需经过胸腔肋膈角部分,除非原有胸膜疾病此处已粘连闭合,否则均应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在侧胸部第8或第9肋处作切口并切除一小段肋骨直至胸膜,然后用碘仿纱布和乙醇纱布填塞伤口,使引起周围粘连一周后再行第二期手术,手术时即可在穿刺定位后,切开已粘连的胸腔肋膈角,直达脓肿置管引流。
2讨论
膈下脓肿是指脓液积聚于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上方的间隙内,常继发于脏器穿孔和炎症,是腹膜炎的并发症[1],也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原发病经治疗病情好转数日后(一般7~10天),又出现持续发热、乏力、上腹疼痛,如脓肿表浅该处皮肤可凹陷水肿,患侧呼吸动度变小,肝浊音界上升,X线、B超以及CT引导下诊断穿刺可以确诊,我们通常采用小儿腰穿针8~9号针头,这种细针可以多部位多方向穿刺。膈下脓肿一旦形成往往需要早期引流,我们体会脓肿<5cm,且体温不太高,中毒症状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定期复查B超。
切开引流遵循的共同原则是尽量避免污染腹腔。尽量做到低位、通畅、直接、有效,我院行切开引流19例,置管时间平均10~20d,每人穿刺1~3次,最多一次抽脓1300ml,最小一次25ml。
选择适当的手术途径是膈下脓肿引流的关键[2],我们体会肝上间隙脓肿的肋缘下斜切口,腹膜外引流途径最好,操作方便暴露清楚。本组15例,引流通畅。如脓肿位于左肝上可作左腹直肌纵行切口。本组2例均满意。肝下间隙脓肿经腹膜内引流较为合理,本组2例,1例先行肋缘下腹膜外引流不成功,后来改为腹膜内引流,另1例为溃疡病穿孔修补后又出现腹膜炎,开腹检查证实为肝脓肿破溃行腹腔引流。我们还采用B超引导下插管引流6例效果较好。
我们采用双套管负压封闭式引流,可避免逆行感染,还可冲洗及注入抗生素药物,术后要注意引流管通畅情况,记录每日引流量,直到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体温、血象降至正常,每日引流量不超过10ml,即可拔除引流管。
总之,膈下感染如发现及时处理得当,一般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石美鑫,熊汝成.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76.
[2]黎介寿,吴显超.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