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

于晓凤

于晓凤(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文章主要对《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教师,要彻底打破旧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小学《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要在教学中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阻碍创新意识发展的种种因素和做法,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转变观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内容就是课本上罗列的内容。教师就是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填鸭子”。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同一方向、统一水平线上。结果只能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想;好学生怎么说,其他学生怎么仿。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直接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树立让学生都“动起来”的观念,善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把教学过程变成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承认差异,只要学生的发言中有合理的因素,就值得称道,只有这样,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2激发兴趣

《品德与生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安全、交通、意志、品质,蕴涵着人文地理、科学知识、自然常识。无论完成哪个单元或者具体课时的教学任务,我都选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渲染气氛,启动智力的“发条”,以保证学生对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备足内驱动力。在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除了教师发挥自己的肢体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口述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观看录象、巧设悬念、实物演示、小品表演及常用的多媒体演示、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介绍等多种手段。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材料和手段,一定不要忽略一点,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选择,切忌做“为了兴趣而兴趣”、“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表面文章。以教学“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为例,上课开始时我播放歌曲《中国人》引入,继而用多媒体课件的音响资料来展示1998年抗洪抢险时的特写镜头,再贯穿以让学生讲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相关故事。一堂课下来,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合作,且能使整堂课的每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吸引。特别是在让学生分小组竞赛看哪一个小组讲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和故事的时候,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学生有效参与吗?这不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应该达到的课堂效果吗?

3启发思考

《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第二步是使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进入对问题的理性思维过程中,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最终要靠其自身的自省来达成。没有自身的思想活动,没有观念的冲突、比较和鉴别,是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此环节的教学,往往由于学生阅历不足、思考不全面、表达方式方法不成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时,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尽可能地有周全的考虑和准备,可以通过精设计、妙暗示和巧引导的方法来教学,而不是直奔主题,用教师的头脑代替学生的大脑。而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得到答案,并且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从多角度考虑的,创意新颖。以教学“社会责任”为例,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交代社会责任的含义,再用具体实例去印证,采用演绎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此课内容时,一改常规,先抛出问题给学生:“交通警察不负责任会产生什么现象?”、“医生不负责任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会出现什么现象?”。一连串的问题丢给学生去思考,此时的课堂安静异常,但我相信,学生都在积极地用心思考。因为在安静思考过后的回答阶段,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课堂气氛热烈,那显然是经过用心思考过后的激情闪耀,更是创新能力的真实体现。

4疑中求新

“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疑”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质疑的目的有四:一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导学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学效率。四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教学中我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思考,去揣摩,才能发现哪是自己不能确定的,哪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这样提出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疑。只有经常发现疑点,才能证明常有思考,才会常有创新。培养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无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应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的精神,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如:讲《学习真快乐》时,师生合作演示学习非常快乐后,学生群情激昂,跃跃欲试,都想说说学习遇到的快乐事。于是我叫起了一个学生,可谁知这个学生的发言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他说:“老师,我觉得学习不都是快乐的。”“是吗?你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的想法?”“同学们,你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没想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全被激活了,他们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法。然后总结出答案:当然有时也是不快乐的,会遇到一些麻烦事;但只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还是非常快乐的。这样学生参与了问题的发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可谓体现出了创新意识。

5注重实践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制于传统教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停留在理想层面。如何打破这一瓶颈,也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我记得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成为勇敢的人。”所以,只有走向实践,才能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人;只有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才能不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空。为此,每个学期之初在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我都要和大队部一起共同制订计划,都要按照每月一次的定量标准综合制定社会实践计划。按照既定的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每两个月一次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农家的田间地头,走进革命基地,走进肯德基、农科院等等,去了解、记录社区大众的看法和认识,去调查、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案例。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多关心时事,结合教材多问一些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培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品德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要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