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AST/ALT比值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AST/ALT比值的临床价值

王禹1谭莉君2(1牡丹江北方医院157000,2黑龙

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AST/ALT比值的临床价值

王禹1谭莉君2(1牡丹江北方医院157000;2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067-02

【摘要】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血清酶ASTALT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就诊的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血清酶ASTALT比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型肝病中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AST/ALT比值均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能更早更灵敏地反映肝脏的损伤、恢复程度,三者联合检测对了解临床疗效、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肝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血清酶AST/ALT比值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减毒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道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和储存,是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损害的各种病因作用于肝组织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损害和肝功能障碍。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为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肝功能受损时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它们的变化程度,对于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0月期间就诊的肝病患者,共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15~74岁。将患者按病情分类,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15例,慢性肝炎43例,重症肝炎11例,肝硬化21例,原发性肝癌10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学术会会议制订的标准。正常对照组150例,为来我院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龄25~58岁,无肝脏疾病或其他对肝脏损害有关的疾病。

1.2方法

所有项目均在本实验室CHEMIX-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标本均为清晨空腹抽血,不加任何抗凝剂,分离血清。胆碱酯酶、血清酶AST/ALT比值采用酶速率检测法,前白蛋白为免疫投射比浊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表1)

表1各种肝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AST/ALT比值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胆碱酯酶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该酶分两种: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灰质、交感神经节等处,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使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称为真性胆碱酯酶或乙酰胆碱酯酶;另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白质、血浆、肝、胰等处,生理作用不明,称为假性胆碱酯酶或丁酰胆碱酯酶,它主要由肝脏合成,临床测定的胆碱酯酶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1]。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造成胆碱酶活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有:胆碱酯酶活动性被有机磷农药抑制,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堆积而出现中毒症状;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胆碱酯酶合成明显下降。

丙氨酸转氨酶(ALT),此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由于整个肝内酶活性比血清中约高100倍,故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即可使血清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而为WHO推荐的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可导致ALT增高,但其增高幅度不一定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此酶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它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正常血清中主要为ASTs,当大块肝组织细胞坏死,线粒体中的ASTm释放出来,血清中AST可明显升高。ALT与AST是诊断肝脏疾病最常用的酶,但因其在多种肝外疾病和胆道疾病时也可升高,因此它对肝病的诊断特异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血清酶AST/ALT比值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实验结果表明和对照组比较,各型肝病组中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和AST/ALT比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下降。说明三者的水平能敏感特异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受损的程度,对病情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正常肝脏中AST/ALT,二者的比值约为2.5:1,但ALT易通过肝细胞膜漏出,且其半寿期又较长,故血清中的比值为1.15。据研究,ALT在胞浆内合成,AST则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本资料结果明显显示,肝病患者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AST/ALT比值逐渐加大,提示酶比值与肝实质损害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可凭简单的AST/ALT比值来判断病程或严重程度,估计病情预后。为使测得的AST/ALT比值可靠、稳定,能真正、真实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一是要注意酶活性测定的准确性,二是应除外被检者有心肌损害和近期是否服用五味子制剂及溶血等因素。故血清中酶活性的变化能反映肝脏的病理和功能状态,是肝脏病实验室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所以其更为敏感。

临床中发现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2]。

综上所述,胆碱酯酶、前白蛋白浓度和AST/ALT比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功能状态,三者联合检测对于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高锦孝,白永泽,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临床研究[J].中华检验学杂志,2005,28(1):68.

[2]熊峰宝,杨铁一.肝硬化患者肝功分级与血清胆碱酯酶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学报,2004,4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