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兰英二幼开展潮州歌谣教学为例
潮州市兰英第二幼儿园刘淡瑜
潮州歌谣内涵丰富,其中的儿童歌谣多具有启蒙教育作用。将潮州歌谣引入幼儿园教学,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开发、编撰科学、系统的潮州歌谣园本教材,引导幼儿传承、发扬优秀的潮汕地方文化,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使其在语言、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幼儿及家长普遍对潮州歌谣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教育不够重视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两只生牛一只溜”,“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这些朗朗上口的潮州童瑶,在八十年代以前,几乎被作为启蒙童谣进入每个家庭,伴随孩子成长,也是孩子接触母语方言教育的启蒙教材。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代家长对于传统文化显失重视。笔者发现很多小朋友普通话讲得很不错,甚至还能讲简单的英语对话,可是有些潮汕话却不会讲;大部分幼儿对于潮汕的传统文化,比如潮州八景、潮州传统手工艺都知之甚少。
为此,我在我们幼儿园随机抽取了60个家庭进行问卷调差。问卷分两部分:一是调查家庭对幼儿潮汕文化的教育情况;二是家长对潮汕文化的了解程度。第一部分中,只有5%的家庭会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有意识地教幼儿潮州传统童谣,带幼儿了解潮汕传统手工艺及传统文化;30%的家庭会偶尔教幼儿读一些潮州童谣;50%的家庭会依靠学校教学给幼儿复习潮州歌谣;15%的家庭基本不教潮州童谣及潮汕文化。第二部分,5%的家长比较熟悉潮州传统歌谣,对潮汕文化也有较深的了解,20%的家长会根据需要主动学习潮州童谣和文化,60%的家长会依赖学校给予的资料学习相关的童谣,15%的家长基本不能完整的读完一首潮州童谣。很多家长表示他们是八零后,除了在自己的老辈人口耳相传下来的童谣外,几乎很少接触潮州童谣,有些比较生僻的潮州音都读不出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现代家长重视洋文化,忽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宁愿带孩子去参观外地文化,甚至外国文化,却没有带他们感受潮州地方文化,觉得本土文化很“土”,没有了解价值。二、家庭本土语言教育环境缺失。很多八零后九零后家长是在推普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时代的家长们,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不带潮汕口音,但是很多词汇却在推普中推掉了,经常会发现很多人说一句潮汕话中间就冒出两三个普通话词汇。
可见,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中国语言文学教授、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有强烈保护原生态文化的意识。”并建议:“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学方言童谣、民谣。”母语的没落会导致地方文化无法得到传承从而走向消亡,因此,抢救母语方言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力支持,必须从幼儿抓起,利用易学易记的潮州歌谣,引导幼儿准确地学习母语方言并了解更多潮汕文化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2012年,由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分院高级讲师林朝虹、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林伦伦教授共同整理、编著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同时出版了《精选潮汕方言童谣》幼儿版、小学版等普及读物,以及相应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动漫歌谣等,为潮州歌谣的传播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和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二、将潮州歌谣编入园本课程教材,对于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所起的独特作用
潮州歌谣押韵顺口、节奏鲜明,既不失文采,又化雅入俗,表现出生活化、通俗化的方言文学特色;涵盖了时政历史、道德行为、风土物景等多方面内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着地方的风俗习惯、劳动情况、社会生活;表现着人民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其中儿童歌谣类有很多部分具有启蒙教育的作用,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促进幼儿在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科学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学习潮州歌谣,有利于提高幼儿运用母语交流的能力,传承母语文化,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环境影响。在这个时期,幼儿对母语较为熟悉,日常生活基本是以潮汕话作为交流的语言,我们将押韵顺口,节奏鲜明的潮汕歌谣引进幼儿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诙谐、形象、易记的潮汕歌谣特别感兴趣。
潮州歌谣,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很多现代家长,认为潮汕方言很“土”,不够文雅,其实是错误的认识,潮汕方言多雅语,林伦伦教授在《方言古语词:浸育潮人文雅气质之精髓》一文中对此多有论证。如:歌谣中提到的“猪肉未曾割”,其实“割”特指买卖猪肉等,陆澹安《戏曲词汇汇释》:“宋元人称切肉为割”,可知,“割”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古语词。又如“目涩”,意指困了,其中“目”指眼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古汉语,在先秦典籍中比比皆是,可见潮汕方言不是很“土”,而是很“古”。
潮州歌谣的文学体裁形式自由,按照潮韵的韵脚,以诗歌融入方言,采用比喻、比拟、形容、夸张等艺术手法进行表现,每一首多至八句,中分两章(也有多至数章)。语气相似,每句大约七字,首句也多用三字或五字为起兴。比如“畲歌畲嘻嘻,我有畲歌一簸箕,一千八百哩来斗(斗歌),一百八十迈磨边(走近来)。畲歌畲嗨嗨,我有畲歌一米筛,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迈磨来(走进来)。”就是首句以五字起兴,四句为一章,押韵略如诗中的七绝。又如歌谣“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爱食油锥,……酒未激,爱食粟,粟未挨,爱食鸡,鸡未刣爱食梨,梨未摘,阿奴哭久白白歇,白白歇。”歌谣内容诙谐有趣,挨——鸡、刣——梨、激—粟,口语音韵密,音韵和谐度高,生动易记,悦耳动听,幼儿很快就能准确地将整首歌谣记下来。
潮州歌谣因地域的关系,融合了畲族、疍族的歌谣文化,比如歌谣《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随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支仓海底泅,我知大帆随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这首歌谣就融入了少数民族对歌的形式,进行知识问答,幼儿除了学会歌谣,还能运用这种问答的形式进行歌谣创编。
潮州歌谣,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表现方式,丰富有趣的内容,押韵顺口等特点深深地吸引幼儿,也让幼儿在“兴趣”这位“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潮汕方言,使母语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二)学习潮州歌谣,有利于幼儿了解潮汕风俗习惯,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通过日常生活及游戏、社会生活中的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意识。潮汕歌谣的内容涵盖了亲情、习俗文化等社会教育内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例如歌谣《保贺阿公食百岁》:“阿公爱吃韭菜羹,后头韭菜还未生,保号啊公食百岁,牵仔牵孙入书斋……保贺啊公食百岁,牵仔牵孙入祠堂。”歌谣所表达的是潮汕“尊老”的习俗,孝敬父母长辈,关心赡养老人是潮汕人家庭和睦的根源之一,又如歌谣《蚯蚓叫吱吱》:“蚯蚓叫吱吱,我姐嫁在龙眼边,也有龙眼贪吃饱,也有龙眼送厝边……也有龙眼贪吃饱,也有龙眼送亲人。”歌谣描写了潮汕农村地区,在果子成熟季节,人们收成果子、互赠果子,反映了一种邻里和睦,友爱淳朴的民风。类似这种内容的歌谣还有很多。运用歌谣传唱,使幼儿养成有礼貌,孝敬长辈,和睦他人等优良的品质。
潮汕的风景、民俗也是独特的文化,《潮州八景好风流》就运用歌谣介绍了潮州湘子桥的美丽景色;《红屐桃》则表现潮汕独特的成人礼俗“出花园”;《年年冬节边》介绍潮汕人过冬节习俗的方式……这类内容的歌谣,能让幼儿更深入地感受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及热爱之情。
(三)学习潮州歌谣,有利于幼儿了解潮汕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传承艺术文化,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潮汕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包括潮绣、艺术陶瓷、木雕等,如何将高深的艺术引入幼儿课堂呢?潮州歌谣以它诙谐、易记的方式引领幼儿感受潮汕艺术之美。例如歌谣《百屏灯》:“韩江两岸是名城,街头巷尾尽歌声。元宵佳节人同乐,百屏花灯唱恁听。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啰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二屏秦琼倒铜旗,三屏李素射金钱。四屏梨花啰吮毒,五屏郭华卖胭脂。……九七万历小登基,九八武王反西岐。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这首歌谣述说了一百个戏曲故事,并有花灯艺人将这些故事制成百屏花灯,幼儿边读歌谣边欣赏花灯,画花灯、创作花灯,感受潮汕花灯艺人的精湛技艺,提高幼儿的创作力和审美能力。又如歌谣《潮州姑娘好针工》:“潮州姑娘好针工,十指尖尖舞银针,秀出梅花散香味……秀出七女下凡间。”这首歌谣主要是夸赞潮州绣娘们心灵手巧,也从一个侧面表现潮绣的精湛工艺,幼儿边诵读歌谣。边欣赏潮绣、抽纱等工艺美术品,真切地感受潮州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
潮州歌谣除了传承潮汕艺术文化外,还具有引导幼儿绘画的作用。比如歌谣《阿八弟》:“阿八弟,偷食我两粒牛肉丸,偷食我一个三角粿,欠我四分钱……肚爱痛,手知啊,领父领母生你长短脚。”其中牛肉丸是指画眼睛,三角粿是画鼻子,四分钱是画嘴巴……以歌谣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引导幼儿绘画表现人物的不同部位,歌谣诙谐,易懂易记,幼儿边读歌谣边画画,很快就把难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又如《头哩浮大包》:“头哩浮大包,颌哩砻臂钩。身像四肚船,双脚染红糟……开喉大声掰喉。”通过歌谣活灵活现地将“鹅”的特征展现于眼前,幼儿可根据歌谣边唱边画。这些教幼儿绘画的歌谣,诙谐有趣,也能让幼儿快速地记下所画物体的特征,使其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及创造力。
(四)学习潮州歌谣,有利于幼儿了解潮汕特产及气候特点对物产的影响,提高幼儿探究本地自然科学发展的兴趣。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歌谣押韵易记的特点,将潮汕地区的物产及潮汕气候特点对物产的影响等编成歌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潮汕自然科学发展的兴趣。
例如歌谣《农事歌》:“正月落粟种,二月荫冬瓜,三月禾苗长……十二月梅花开。”记录了一年里潮汕农民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结合节气开展农事活动,我们又结合歌谣,引导幼儿探究了解潮汕平原的各类农作物。又如歌谣《南风去了东风来》:“南风去了东风来……鱼虾满载伊送来。”这首歌谣主要是表现潮汕沿海气候特点及捕鱼的时段。歌谣《海鱼谣》:“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止假金龙……十二月龙虾持战刀。”则直接将把本地区不同时令盛产的海鲜展现出来,也从一个侧面表现潮汕人对食材的要求之高。在歌谣的引导下,幼儿对本地的自然气候环境、物产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记录,实践种植等方法,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更充分地了解潮汕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使幼儿萌发对自然科学探究的欲望。
(五)学习潮州歌谣,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究潮汕传统民间游戏的兴趣,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阶段,体育游戏是促进孩子们体能发展,愉悦身心的有效方式。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但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喜欢玩网络游戏或者体感游戏,而对于民间传统的游戏反而缺乏兴趣。其实,不少民间游戏都具有提高身体运动机能的功能。比如,老鹰捉小鸡、贴人、跳房子、丢手绢等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都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基本动作的发展,提高大肌肉的运动机能;而点豆子、花样抓骰子、弹弹珠等游戏,不仅能训练小肌肉的灵活性,还能发展幼儿对身体及运动的控制能力,促进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潮汕歌谣中涵盖很多游戏类的内容,运用朗朗上口的歌谣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究潮汕传统民间游戏的兴趣。
例如《相揽肩》:“相揽肩,拾龙眼;拾有相共食,拾无勿相看。”这是一首小朋友边玩边唱的歌谣,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两人三足开展竞赛,边念歌谣,边前进;也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增加游戏难度,两人三足边前进边检拾地上的“龙眼”(球)。这样的歌谣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腿部力量及身体平衡,提升动作协调与配合能力,还从歌谣中感受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愉悦身心。又如《巡警》:“我革命,你巡警,你走,我趁!你爱降唔降,唔降掷炸弹!”这是一首幼儿玩抓人游戏的童谣,一部分幼儿当解放军,其他幼儿当坏人,饰演解放军的幼儿喊到“你爱降不降?”饰演坏人的幼儿不停下来的话,饰演解放军的幼儿就可以用炸弹(沙包)扔,扔中的幼儿就是被“炸死”,退出游戏。每次玩这样的游戏,幼儿都极其兴奋,也在游戏中锻炼了幼儿跑、跳、投掷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团体协作能力。像这样的歌谣民间游戏还有很多,如“挨呀挨”“点啊点竹壳”等,通过这样的歌谣游戏,激发幼儿探究、传承潮汕民间游戏的兴趣,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运动机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潮州歌谣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学、历史、民俗价值的口头文学,是重大的民俗文化遗产。将潮州歌谣引入幼儿园教学,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开发、编撰科学、系统的潮州歌谣园本教材,让孩子们在趣味盎然地吟唱歌谣中,感受活色生香的潮韵特色,既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又丰富了园本课程,还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可谓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