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五小学256805
摘要:学生的品德,不仅关系学生的一生,更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文章通过列举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课、作文课、班队会课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为多种方式开展品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品德教育跨学科
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果仅仅依赖于思想品德课,就显得过于单一。因此,笔者尝试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课、作文课、班队会活动实施品德教育的渗透,为品德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课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渗透
1.网络环境下教学《圆明园的毁灭》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圆明园毁灭前后的资料,由教师做成该课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
(2)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接着,围绕疑难问题,在读(阅读课文)、悟(利用网上资源,抓住关键词语,领悟课文意思)、想(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毁灭的经过)、说(以馆长、导游身份介绍圆明园的独特布局、风格各异的景观和珍贵的文物)的过程中解决疑问。
(3)课后。《圆明园的毁灭》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丰富又集中,很多内容在课堂上不能一次学完,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学生在课后依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学习。还可以利用队会时间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活动及“要不要重修圆明园”的辩论会。
2.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信息化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当学生看到专题学习网站中大量有关“圆明园宏大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网页视频中熊熊燃烧的大火、侵略者可憎的嘴脸以及饱含深情的解说词,则很快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圆明园的惋惜;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及“要不要重修圆明园”的辩论会上,学生更是尽情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憎恶及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总之,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课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渗透
1.网络环境下《走进诗意的颁奖词》作文指导课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2002年至今所有关于“感动中国”现场及相关的图片、视频、文本等素材,植入作文网站;师生共同搜集最令自己感动人物的图、文、视频等素材植入作文网站(比如有关5·12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等)。
(2)教学环节。
①播放歌曲,导入课题“走进诗意的颁奖词”。
②播放李剑英坠机视频,抓典型,总结学习颁奖词的方法。
③学生依照学法,上作文网站浏览2002年至今关于感动中国”颁奖词的相应素材,自主学习颁奖词的写法。
④分组汇报交流,总结颁奖词写法。
⑤学生再度上网,搜索素材,给周围最令自己感动的人写颁奖词,发表于校作文网站。
(3)课后。学生在作文网站上交流、品评、修改颁奖词。
2.教学效果
学生课前准备积极,课堂发言踊跃,由于网络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颁奖词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纷纷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颁奖词。他们有的写给地震中的温总理,有的写给武警官兵,有的写给父母、教师、同学……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英雄人物高尚品质的熏陶,同时也学会了感恩。这对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爱的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班队活动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渗透
1.运用网络开展“我爱中国话”队会活动
(1)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能体现中华语言魅力的各种资料,制作“我爱中国话”的幻灯片,并排练相关队会节目,比如绕口令、小品、相声……
(2)队会活动环节。
①学生表演绕口令,感悟清楚的中国话。
②学生表演小品,感悟准确的中国话。
③学生表演相声《讲礼貌》,感悟礼貌的中国话。
④学生表演周总理的智慧言谈——“对牛弹琴”,感悟智慧的中国话。
⑤学生表演相声《道德医生》,感悟幽默的中国话。
⑥学生开展“熟语大比拼”活动。
2.教学效果
这次队会,学生自始至终热情高涨,由于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资料丰富,并能认真排演,因此,中国话清楚、准确、机智、幽默的魅力在队会活动中逐一得以诠释。而队会环节中的“熟语大比拼”等节目又使得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各种熟语得到交流、积累和运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队会活动中自然会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跨学科品德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品德教育无痕且轻松,学生也乐于接受。当然,以上例子仅仅是抛砖引玉,品德教育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和网络环境,大胆地尝试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品德教育,必能提高品德教育的效率,为祖国未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