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群(通迅作者)黄际卫严提珍唐宁韦家伟罗世强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柳州市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变异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来我院生殖中心门诊的1589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15890例病例中检出47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2.99%,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13例,占23.8%,染色体结构异常123例,占25.9%,包括34例性染色体异常和89例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239例,占50.3%,非多态性与多态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48%和1.51%。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分子基础之一,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并从分子水平作出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重要技术。
【关键词】不孕不育;G显带分析;染色体异常
【中图分类号】R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15-02
不孕的医学定义为一年来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没有成功妊娠。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不孕不育。原发不孕为从未受孕,继发不孕为曾经怀孕以后又不孕。
据中国人口协会对我国不孕不育现状调查显示,近年来引起不孕不育原因的疾病逐渐增多,同时不孕不育症状多元化发展,患病主体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原发性不孕不育占60%以上[1],染色体异常是造成原发性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在妊娠人群中的检出率为5%~10%[2],是原发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室对15890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了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生殖助孕中心就诊的不孕不育患者15890例,年龄20~60岁之间,每个患者均进行详细体检,认真询问其有无家族史、放射线或有毒理化因素接触史等。
1.2方法
取患者外周血2ml左右肝素抗凝,每个标本设两个平行线,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进行G显带。每个标本的两个平行样在油镜下共计数至少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大于等于5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异常者增加计数到100个核型,必要时做C或N显带。用数字化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Zeiss公司,德国)进行图象的抓取分析和核型排列。根据人类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ZSCN)对染色体命名。
2.结果
1589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检出475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99%(475/15890)。15890例病例中检出47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2.99%,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13例(23.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34例(25.9%),常染色体结构异常89例(18.7%),染色体多态239例(50.3%),异常核型分布见表;非多态性与多态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48%和1.51%。
3.讨论
目前的研究认为,一般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47%~0.84%之间,而不孕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80%~12.5%之间,是一般人群的15倍以上。周黎明等报道的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9%[3],而来我院就诊的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2.99%,与国内学者报道相符。不孕夫妇,如果不治疗,1年内怀孕的机会为14%~20%,2年内怀孕的机会为25%-30%,如果治疗70%的不孕夫妇可以怀孕,因此及早发现并合理治疗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性染色体异常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性染色体异常导致性腺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配子无法形成而不孕不育。本文性染色体异常检出147例,主要表现为不孕、不育或妻不良妊娠。因此对于原发闭经、无精子症,以及第二性征差的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常染色体异常检出89例,占总异常核型的18.7%(89/475)。本文常染色体也以引起不孕、不育为主,也就是说一部分患者由于配子无法形成而不孕,另一部分患者由于形成染色体异常的配子,而引起妻流产、死胎而不育。本文常染色体结构异常主要有易位,倒位等。平衡易位携带者表型正常,但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形成四射体,结果可形成18种配子,其中一种正常。一种是平衡易位,其余都是不平衡易位,与正常配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中,大都将形成单倍体或部分单体、三倍体或部分三倍体的患胎而导致流产死胎或畸形儿。臂间倒位携带者,当形成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按同源染色体节段相互配对,形成特有的倒位环,在环内进行交换可产生四种不同类型配子;一种具有倒位染色体,一种具有正常染色体,其余两种为带有部分重复和缺失的染色体。对于染色体倒位来说,除了倒位片段的长短以外,更重要的应考虑重复和缺失片段上所携带的基因的致死效应[4]。
染色体多态也与不孕不育的有关。本研究中核染色体多态现象高达239例,占总异常核型的50.3%(239/475)。其中9号臂间倒位最多,占全部的态染色体79.9%(191/239)。关于inv(9)的遗传效应问题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inv(9)是染色体正常变异;也有学者认为即使发生在次缢痕区的变异也具有遗传效应。本文191例的inv(9)中,男性占99例,女性占92例,均表现不育症或不孕。inv(9)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可能引起不同物质的位置效应。从而引起流产、不孕不育临床表现[5]。本文报道的48例1、9、16qh+,13、14、15、21pstk+、15p+等染色体多态均有自然流产或不孕不育的临床表现。要彻底并弄清染色体多态与不孕不育的关系,还有待于更多分子水平的研究。
综上所述,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患者,应及早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以明确其遗传学诊断,避免盲目治疗,节约费用,同时进行遗传咨询,生育指导或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孙波澜,林继武,吴嵩龄等.原发性不孕不育患者染色体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07):55-57.
[2]PhilippT,PhilippK,ReinerA,etal.Embryoscopicandcytogeneticanalysisof233missedabortions:factorsinvolvedinthepathogenesisofdevelopmentaldefectsofearlyfailedpregnancies[J].HumReprod,2003,18(8):1724-1732.
[3]周黎明.6217例不良不孕不育夫妇的染色体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7(16):33-34.
[4]田佩玲.染色体异常核型59例及其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9,26(2):237-238.
[5]候晓妮.1218例不孕不育患者的染色体分析[J].中华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4):70.
通迅作者:覃柳群1983年,女,广西,技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产前筛查与诊断
资金资助: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4G0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