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毕锋

◇毕锋

(叙永县孤儿学校叙永646400)

我在孤残学校已任体育教育4年了,这里有一群需要关爱的孩子,有的是失去父母,暂时借养在别的亲戚家或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的孤儿;有的是聋哑人、盲人,他们是有父母,正因为这样的生理、心理缠绕着他们,我们对他们的教学就要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在我们的体育教育中,我会常常提倡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因为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紧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实际的认识。下面分别从体育锻炼的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三方面阐述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娱乐性

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缓解不良心绪。我记得在孤儿班成立那时,这些无父无母的孩子看上去他们没有了正常孩子的童贞,脸上没有微笑,好像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围绕他们。我看到这些,我把第一节室外体育课改变了,课中准备部分:我自编一套简单的徒手操配上音乐,孩子练习的时候很认真,它是课的中心,孩子们在运动中动脑筋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积极地练习,在这里找回了他们的可爱。基本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迎面运球接力,二是游戏“同舟共济”,通过“兔子舞”来结束此节课。孩子们在这节课“玩”得很开心,通过这次体育锻炼,我看到孩子们天真活泼,无限的快乐。我也很高兴,至少孩子们此时此刻他们忘记了烦心的事。从这节课,说明体育锻炼让孩子们感到愉快,我在以后的体育课中还选择篮球、体育舞蹈、羽毛球等娱乐性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

二、竞争性

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我在训练聋哑人、盲人参加市上的残运会时,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训练聋哑人的跳高、跳远中,因为他们听不见,也没有练习过这样的项目,心中有恐惧,这种情况下,体育基本术语的手语很少,我主要采用自己先示范动作为主,特别是跳高我把高度降低让他们减少恐惧,并在他们练习时多鼓励。这些孩子虽然听不见,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孩子们在训练中遇到困难不怕,坚持锻炼。盲人比聋哑人在训练中吃苦更多,虽然盲人听得见,但是看不见,孩子们没有空间感觉,这次盲人比赛项目是60m短跑,他需要一个人领跑,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可以通过事物响声引导来辨别方向,他当时心理很恐惧,怕摔。我训练时,先牵着跑教基本跑步姿势,然后每次速度慢慢加快,采用多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在这期间,他摔了多少次也坚持不放弃。孩子们不仅要掌握动作技术,还要克服困难,磨炼意志,锻炼自己,通过努力他们在残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聋哑女子跳高第一名,盲人男60m,女子100m各第一名,孩子们高兴极了,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样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孩子们以这种形式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记得这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趣味性运动会,其中多数是集体项目,拔河、同舟共济、袋鼠跳等项目,学生为了本班集体荣誉,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更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从枯燥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琐事中分心出来,摆脱暂时的烦恼和忧愁,从而起来缓解和改善学生的心理作用。

总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承受挫折和失败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有益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纪律与创造性,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成华《学校体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中国学校体育2004.11

[2]薛林峰、沈晓强《不同体育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4.1

[3]杨勇、李翠霞、李国清、阮利民《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中国学校体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