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2)
【摘要】目的:观察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独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康复组在作业疗法基础上,联合等速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及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53.34±2.41)分、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率95.12%、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90.24%,较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推广应用,以促进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等速训练;作业疗法;偏瘫侧上肢功能;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381-02
前言
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遗留的主要障碍,对患者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影响较大[1]。常规采用作业疗法作为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康复疗法,效果欠佳[2]。有资料显示,将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用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3]。本文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对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的康复效果进行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康复组患者41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0.23±7.41)岁。病程:10~46d,平均病程(33.36±1.89)d。偏瘫位置:左侧30例,右侧11例。对照组患者41例,包括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0.19±7.52)岁。病程:5~42d,平均病程(33.56±2.01)d。偏瘫位置:左侧29例,右侧1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位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作业疗法治疗:(1)双手交叉握训练。(2)健肢带动患肢,于床上做上肢屈伸训练。(3)于治疗桌上,做滚筒等训练。(4)40min/次。2次/d,5次/周。
康复组在作业疗法基础上,联合等速训练:(1)准备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2)固定患侧肩关节,设定无痛被动关节活动范围。(3)等速模式下,带动患肢做前屈、后伸。(4)向心训练模式下,做外展训练,角速度为180°/s、120°/s、90°/s、60°/s、30°/s。(5)训练完成后,冰敷痛点5min。(6)2次/d,5次/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包括躯体生活自理情况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2项指标。
1.4评分方法
采用FMA评定法,评估患者上肢功能情况,共66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时,认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如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如表2:
3.讨论
脑卒中容易导致患者肌力降低,对其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康复训练,是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方法[4]。本文研究发现,采用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后,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评分(53.34±2.41)分、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率95.12%、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90.24%,较常规治疗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
4.结论
应将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推广应用,以促进偏瘫侧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军,陈素莲,王莹莹,陈金,王静,杜金刚.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2015,06:420-421.
[2]李晗,李明,孙阳,熊亚敏,朱鹏飞,张锦明.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1:4107-4110.
[3]凌晴,林丽萍,胡世红,何嫱,许佳.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大脑可塑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09:1058-1063.
[4]王会才,赵凯,葛玥.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09:1690-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