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环境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公共建筑的环境艺术

程梓涵

关键词: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优化措施

纵观现代公共建筑的发展,功能的含义日益广泛和复杂,不仅需要满足人心理和视觉需求,同时还要改善和美化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空间和环境处理的配合,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同时不受对称格局的束缚,因地制宜。在空间处理上侧重整体空间体系的统一和谐,强调室内空间灵活性、适应性、可变性和科学性,从而打破传统六面体封闭空间的观念,使之富于生机勃勃、清新气息的时代精神。

1公共建筑环境艺术

人类建筑旨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庇护”。人类借助于智慧建造建筑,在人与自然之间构造一个人为的障碍,并使建筑不同于外部环境的居住条件。如果将建筑比喻成“容器”,墙壁,屋盖即为容器的“壳”,人们的日常生活,吃饭,学习,工作和娱乐活动等都是在“容器”中开展。建筑方面的著名学者冯纪忠教授曾在讲课中提出――建筑是空间,并拿茶壶做生动的比较,壶身是一个大空间,壶嘴是一个小空间。空间这个词用于建筑几百年,之后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移植到城市,也就有了城市空间……从古至今,建筑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视为塑造主体,建筑师像雕塑雕像一样刻画着建筑本身。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师,在创建公共建筑之初,总体环境布局问题就是首要问题了,所以,公共建筑的环境艺术,总是把“生活环境”和“视觉艺术”相结合。良好的公共建筑设计,是室内和室外空间环境相互连接、相互延伸、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空间体系。

2建筑艺术的户外空间环境

当我们创建户外空间环境时,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公共建筑本身功能,经济和美观问题,基本上属于内部因素;城市规划、环境和位置等的需求,往往是外部因素。为更好地解决内外因素的矛盾,我们需要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进行综合地思考与推敲,才能找到更理想的空间组合方法。因为户外空间的合理组合,不但可以解决室内各空间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等的功能问题,体现独特的艺术造型效果,还可以做到布局紧凑、节约用地,使得建筑系统的空间体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本身的造型美,也能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特征。

公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构成,主要是以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组合为依据,加以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广场道路等,形成了室外环境空间,反映了一定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如天安门广场,中心轴的重心是天安门广场,中心轴上设置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尊严的纪念堂,对应于正阳门,显示其广场的宽阔和有节奏的尺度变化,加上东西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场围合成为一个大尺度的空间。另天安门广场与纪念碑之间的砌石广场,铺地和周围松柏绿地围合处理,使室外空间的艺术效果更突出。与其说是建筑工作者使用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术来创建美丽的建筑,不如说是创建优美环境是人类的本性的追求。环境优美的外貌和内涵,是反映国家、城市、乡镇最突出和最鲜明的文明标志。

3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涉及内容较广,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是创建建筑形式美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创作上,,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

罗马时期的建筑技术开始采用砖、混凝土、拱券结构,第一次出现了较大跨度的建筑空间,并出现了多空间组合而成的大型公共建筑。哥特时期的教堂,由于在结构上采用了小块砖石砌筑的尖形拱券,创造了飞扶壁平衡水平推力的结构体系,因而使室内空间灵活开阔,并增强了空间的连续感、韵律感与整体感。

4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环境艺术

由于公共建筑外部选型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室内空间,因形状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在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特点、功能需求和相应的技术条件,加上特定的艺术构思来选择建筑的空间与造型。所以经常通过那些比较规则对称的几何造型与空间,来传达严肃庄重的气氛的信息。如古代宫殿和宗教建筑。当建筑室内空间需要表现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时,常选择那些不规则或不对称的空间与造型,易于取得与相邻空间或自然环境相互流通、延伸与穿插的效果,如园林建筑。在处理建筑空间时,还应考虑采光的方式对空间比例效果的影响、空间尺度与人体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反复推敲,才能在公共建筑创作中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5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客观存在的“视觉景观”、社会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外在影响力”。在公共建筑创作中,

一定的建筑形象,必须与环境相配合,它在视觉上的相对性不容忽视。光与影的组合,色彩冷暖、质地粗细等都会造成不同的视觉体验。使用这些特性,可选择需要调整建筑体形的构图效果,充分发挥设计意图,以得到升华和表达。在设计布局中应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历史和现状,遵循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设计,结合历史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原有地形和地貌形态,始终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时,采用多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边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中,努力创造出适合城市居住区的自然山水景观。

6传统与创新

对于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品进行创新,要有一定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内涵,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国建筑里、中国传统艺术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吸取的,譬如建筑要创新就必须了解中国建筑中的形制,空间形态、法式、用材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进行提炼整合。而经提炼整合后的作品,就是基于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对于传统建筑的局部构件再组合、再创造。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某种因素,往往将传统建筑的一些局部构件组合运用到设计中。这些构件大多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出现而出现的。甚至将室外的一些构件如门头、小桥流水等引入室内来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苏州茶人村等,做的对构件的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当前中国建筑界洋风盛行、本土建筑文化的历史断裂和临阵失语现象盛行。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不可能避免受着外来建筑文化尤其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冲击。当然,建筑不应是遗憾的艺术,一旦建筑成为遗憾,它将带来诸多问题,给整个城市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痕。纵观中国大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城市发展迅猛,但又有几个城市还依然保留着我们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呢。就连一度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虽然仍然保留着些许老祖宗的遗物,但很显然已面目全非,“天堂”不再了。当然,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建筑文化之上。所以,正确的建筑传承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筑发展潮流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苏州园林与姑苏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密不可分,西藏与藏传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下,才能体现不同地区建筑发展理念的不同形式。所以,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通过建筑技术手段的改进、表达技巧的提高等建筑实践活动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在深层次上继承与创新传统,才能在欧美风暴的扫荡中创造华夏新风。

7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都是必需的。而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首要的关键是必需建立自己的建筑设计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批“中而新,苏而新”的作品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2]郑曙阳.《建筑环境设计资料》.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6.

[3]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