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情涌动张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情涌动张敏

张敏

张敏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第一小学,贵州遵义市563000)

摘要:“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让学生诵读课文的时候,往往学生都不能很好的体会文中含义,只是在读而已。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深刻感受课文中的真正寓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如何让诵读充满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含义之后好好体会才能做到。本文即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情涌动展开几点论述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

诵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说朗读是点亮语文课堂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因为朗读而精彩,因为诵读而焕发生命力。

一、“诵读”是语文课堂的情之所在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时髦”现象,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对待这些“时髦”现象我们千万不能为了摆花架子而盲目滥用,评价运用是否得当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以“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

1.诵读中融入真情。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朗读文章、诗歌时,学生们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但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模仿朗读的动作,而没有真情实感,外表相似,本质不似。诚然,语言是在模仿中学到的,但如果学生对文章主人公的心理特征、感情思想有一个简单的把握,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朗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主人公角色的体会,加强对主人公性格的理解,在朗读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字字含情,句句倾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会摇尾巴的狼》一文中,学生都知道狼的特点是狡猾,学生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厌恶;老山羊的特点是善良、睿智,充满智慧,学生对老山羊的情感除了喜欢以外,更主要是崇拜。学生们在诵读老山羊的话语时,实际上是在学习一些道理。学生把握了山羊和狼的性格特点之后,带着厌恶的情感朗读与狼有关的句子,带着崇拜的心情朗读与老山羊有关的句子,这样才能做到在朗读时字字融情,句句倾情。学生朗读课文是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来再现文章人、物的形象特点,是文章人、物的真实再现,既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又使学生之间对文章的情感相互感染、影响,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产生真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倾情诵读,通过诵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以诵读激发情感。

孩子们学习说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的模范、示范对于孩子学会说话有巨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学习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用真实的情感,深切的语言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感情世界,使学生在文章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文章的深切涵义,由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积累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体验。比如,在《凡卡》一文中,凡卡一人只身在外,孤苦伶仃,对爷爷十分的思念,非常渴望见到爷爷和儿时的好友。教师在教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时,就要将凡卡的不幸遭遇、可怜、对爷爷的思念融入自己的朗读当中,才能迸发出真实感情,感染学生。

3.诵读中积累感情。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拥有“丰富语言的积累”,恰好诵读又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在落实这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体会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言的感知,在学生的感知基础上引导出学生的感情,从而教会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所揭示的真理、感情,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文感知能力。比如,小学教材的《丰碑》,是一篇语言质朴,但感情浓烈的课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学会对军需处长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描写,还要抓住将军神态变化描写的关键点所在。在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住文章中这些情感打动人心的地方,通过将军的“情”导出学生“情”。因此,当学生在读到“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时,要用高昂的声调和较快的语速。读到“他的眼睛湿润了”时,很自然地减缓语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之外,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探索文章的思路、感情。

二、加强语文课堂的诵读指导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其所云。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由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例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等等,此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我们应采用多种朗读兴趣: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诵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